遠離憂鬱,擁抱幸福:第三部:梅子的幸福法門


Part three:梅子的幸福法門

 

1.          幸福的定義與因子

2.          幸福人生的十二棵大樹與曼陀羅圖

3.          第一棵樹:健康的身體

4.          如何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5.          第二棵樹:健康的心靈

6.          第三棵樹:適宜的工作

7.          第四棵樹:適當的休閒生活

8.          第五棵樹:和諧的親密關係

9.          第六棵樹:具有滋養性的親子關係

10.      第七棵樹:理想舒適的居住環境

11.      我的居家環境

12.      第八棵樹: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成功經驗

13.      第九棵樹:談朋友的重要性

14.      第十棵樹:適當的投資理財與財富累積之道

15.      第十一棵樹: 服務、參與、分享及貢獻

16.      第十二棵樹:和諧的靈性狀態,或人生的統合與整理

17.      學生時代的曼陀羅圖

18.      單身者的曼陀羅圖

19.      梅子所主張的幸福法門

20.      幸福法門的第一則說法: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人生哲學之一)

21.      幸福法門的第二則說法:善用中庸之道,過均衡的生活 (人生哲學之二)

22.      幸福法門的第三則說法:活在當下與珍惜擁有 (人生哲學之三)

23.      幸福法門的第四則說法:人生乃是一趟旅程,好好把握今生今世

24.      幸福法門的第五則說法:家乃是喜悅或痛苦的泉源;讓家成為喜悅的泉源

25.      幸福法門的第六則說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6.      幸福法門的第七則說法:少種痛苦的因與趨吉避凶;辨別是非善惡守護正義

27.      幸福法門的第八則說法:遇到挫折、壓力、問題或情緒紛擾時;迎接挑戰

28.      我的一回關於壓力與挫折的因應與處理的經歷

29.      幸福法門的第九則說法:瞭解人生的真相;適度地展現力量;善用逆增上緣。

30.      幸福法門的第十則說法:跟讓你舒服完整者靠近;與讓你痛苦萎縮者疏遠!

31.      幸福法門的第十一則說法:經常擁有美好的經驗;增添福慧與力量!

32.      幸福法門的第十二則說法:新人生觀: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

 

 

 

1. 幸福的定義與因子

 

幸福本是一種天賦人權,乃因經年累月的塵埃矇蔽,人們才需要透過各種法門,來追尋擁有之。

 

 

幸福的定義是什麼?能定義幸福嗎?

 

要如何定義幸福,幸福是個什麼樣子?

 

幸福的樣子,顯然是因人,甚至是因人的不同階段、際遇與境界,而有所不同。

 

甚至可以說,在多時候,幸福乃是相對的。

 

對於連拉肚子兩天,什麼都暫時不能吃的小女孩,對她來說,能夠恢復像平常那樣愉快吃東西的狀態,那就是幸福。

 

對於關在集中營裡,失去自由的人,哪一天能夠重回自由之身,不再活在死亡的威脅之下,便是莫大的幸福。

 

幸福的狀態與定義因人而異,而就算同一個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因為所經歷的困擾不同,需求不同,境界不同,幸福的內涵也會有所不同。

 

我在進行「遠離憂鬱,擁抱幸福」的講座中,會試著對於幸福下一個定義:

幸福,乃是一種能夠經常經驗到自在、愉悅,自覺有意義,且不乏感動的人生狀態,但其過程不必然隨時都是無憂無慮的。

 

這是我為幸福下的一個定義,之所以會特別在描述幸福狀態之後,又接著強調追求幸福的其過程不必然隨時都是無憂無慮的,乃是因為我們都很清楚,若想有擁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在生命的旅程中,自然也無可迴避地會經歷許多諸如必須去面對壓力、迎接挑戰以及承受挫折等等的生命歷程,而在這樣的過程之中,像是焦慮、不安、氣憤、沮喪….等等所謂的負面情緒,也都是難以避免的。

 

 

幸福的因子

 

幸福的因子:健康、連結、價值感、愉悅與美好的時光、感動的經驗、能夠體悟到生命的意義、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足,而這樣的幸福人生,通常是在經歷挫折與努力奮鬥,以及嚐過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與跌宕起伏之後。

 

 

透過生命的各項元素與經驗,來感受人生的美好時光與意義。

 

 

 

 

 

 

2. 幸福人生的十二棵大樹與曼陀羅圖

 

與幸福相關的人生內涵

 

在談到幸福人生時,我會先邀請聽眾來想想,自己的生命中有那些重要的內容?!並請一一列出。

 

然後,我會再邀請朋友們就這些項目來思考其各自的重要性如何?在你生命裏,它們的排序又是怎樣的光景?!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內涵可能會有所不同,而這些項目在每個人心中的重要性與排序也不盡相同。

 

 

不同的人生樣貌

 

就算是兩個人所列舉的項目雷同,但其優先次序與重要性上的差異,也會讓各自的人生呈現出不同的風景與樣貌。

 

例如說,一個人總是把事業或是投資理財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把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都投注在事業與追求績效與財富上,而明顯的忽略了心靈的品質、休閒生活以及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品質等,這樣一個人的人生狀態,跟另一個人,他總是試圖讓自己在工作、休閒,以及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上,都能夠均衡地投注足夠的關注與心力,這兩者的人生狀態與幸福感,自然是會有所不同的。

 

那過度看重事業或財富,而忽略掉了心靈、休閒生活以及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等品質的人,或許在工作與事業上,能夠贏得顯著的成就,挣得傲人的財富,卻可能在人生整體的幸福感上,並無法讓自己感到滿意。

 

相對的,那總能夠在工作、事業與休閒,以及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之間,均衡投入與發展的人,往往可能擁有更滿足與幸福的人生。

 

 

人生的十二棵大樹

 

然後,我乃會把自己心中所重視的生命元素列出來:其中包含了身體健康、心靈健康、適合的工作、休閒生活、朋友、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自我實現、服務參與分享與貢獻、良好的居住環境、合宜的投資理財與財富管理,以及和諧的靈性經驗或人生的整理與整合等一共十二個項目。

 

我把這十二項生命之中的重要內涵或是元素稱之為《人生的十二棵大樹》。

 

而每一個項目都像是樹木一樣,從幼小的時候開始,需要我們用心的去灌溉滋養,才能夠成長茁壯,而成為支撐生命的大樹。

 

 

與人生幸福相關的曼陀羅圖

 

接著,我會依照自己心中的排序把這十二個項目,從裡到外,一項一項填入那幸福人生的圓形圖中,越裡面的,乃是排序在越前面的項目。

 

透過這個與人的一生之健康幸福息息相關的圓形圖,乃顯示了在我心中所賦予這些項目的重要性之順序,這當然也顯示了一個人的部分人生觀與價值觀。

 

在我那 【遠離憂鬱,擁抱幸福】講座之後半段,你會反覆的看到這幅由我在約 2008年草繪的圓形圖。

 

有位朋友初次見到這幅圖時,說這是一幅曼陀羅,我ㄧ開始倒沒刻意的想要去畫一個曼陀羅,不過以成品及其中的意義來看,說它是曼陀羅圖,倒也相襯。

 

 

關於人生的曼陀羅圖

 

於是,這張曼陀羅圖,乃顯示在我心目中所賦予這十二個項目的重要性與優先次序。

 

而在這幅述說著幸福人生元素的曼陀羅圖中,其中心乃是由身體與心靈結合而成的核心圓。

 

核心圓之外的第二圈,則是列了工作、休閒、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等四項生命元素。

 

在第三圈的同心圓裡,我則列了「居家環境」「自我實現」「朋友」「投資理財」「服務、參與、分享、貢獻」以及等五個項目。

 

至於最外圍的一圈的同心圓中,則放置的是「靈性經驗」 或是「人生的整理與整合」。

 

其實這些項目可會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而有所移動。

 

如當我們還在讀書求學階段時,同學與朋友乃是極為重要的,通常會被放在第二圈同心圓的位置,也就是後來我擺放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的位置。

 

而當一個人成家立業與生兒育女之後,往往乃會將朋友的位置往外移動。(當然也有人重朋友重義氣勝過家人子女的。)

 

可見有些項目的位置是會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而有所更動的。

 

而我乃將「靈性經驗」 或是「人生的整理與整合」,這個項目放在同心圓的最外一圈。

 

而這十二項元素,對於人生的幸福都有著一定的重要性與影響,值得逐項來深入討論之。

 

 

《幸福人生的十二棵大樹》

 

v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v健康的心靈;誠實的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善待自己。

v適合且懷有熱情的工作。

v均衡而愉快的休閒生活,讓自己經常擁有放鬆愉快的時光。

v自在和諧的親密關係;能夠誠實而開放的溝通。

v輕鬆且具滋養性的親子關係:陪伴孩子愉快的成長。

v舒適自在的居住環境。

v自我實現;在某些領域持續的投入繼而精進厚實,與享受其歷程與成果。

v朋友:友善、自在、愉快,可以適時的互相陪伴、支持,互相鼓勵的人際關係。

v適當合宜的投資理財與財富管理。

v服務、參與、分享與貢獻。

v和諧滋潤的靈性狀態,以及人生的整理與整合。

 

 

 

 

 

第一棵大樹:身體

 

第二棵大樹:心靈

 

第三棵大樹:工作

 

第四棵大樹:休閒生活

 

第五棵大樹:親密關係

 

第六棵大樹:輕鬆且具滋養性的親子關係:陪伴孩子愉快的成長

 

第七棵大樹:舒適的居住環境

 

第八棵大樹:關於自我實現與成功的經驗

 

第九棵大樹:朋友

 

第十棵大樹:投資理財與財富

 

第十一棵大樹: 服務、參與、分享與貢獻

 

第十二棵大樹:和諧滋潤的靈性狀態,自我整理或整合的狀態

 

 

 

 

 

 

3. 人生的第一棵大樹:健康的身體

 

健康的身體為人生幸福的核心基礎

 

說擁有幸福的核心基礎乃是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這點大多數人都會點頭同意。

 

所以,在幸福曼陀羅的核心,很自然的,乃是屬於身體與心靈的位置。

 

而身與心又互相連結,互相影響。

 

 

健康的身體

 

先說身體,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其實不難。扼要的來說,一個人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只要做到下列幾項:

 

1.          擁有健康的飲食觀念與飲食習慣。

2.          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性(熬夜、菸、酒、檳榔、嗑藥)

3.          規律運動的習慣 (以前說是每週三次,每次半小時以上,其實能每天運動更好,尤其是對於退休的人來說)

4.          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睡眠衛生)等。

5.          能夠每天擁有一段放鬆愉快的時光。

 

如果以上這幾項都做得不差,自然就可以讓身體向健康的狀態邁進。

 

但如此顯而易懂的觀念,對於不少人來說,卻不容易做到,其中有的是知難行易,有的是知易行難,有的則是自以為是知易行易,表現出來卻是既缺乏概念,也難以化為行動。

 

既然如此,我們先跳過去說說不健康的身體是怎麼造成的。

 

 

不健康的身體

 

要擁有一個不健康的身體,其實也很簡單。

 

把前述的幾項原則反其道而行就對了,如飲食不懂得均衡與節制,總是亂吃亂喝,或暴飲暴食,又經常作息不正常,且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又經常讓自己生活在高壓之下,而不懂得放鬆之道,除此之外,還養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壞習慣(如抽菸、嚼檳榔等)…..,如此下來,不消幾年的時間,就可能把自己的健康搞壞了。

 

 

飲食經常違反健康均衡的原則

 

例如一個人,嚴重缺乏健康飲食的觀念,他經常吃的食物總是麵食與麵包、披薩之類的澱粉類,還偏好吃一些高油脂的食物,像是東坡肉,滷肉飯,水餃等等,因此乃導致其經常攝取過多的醣類與脂肪。

 

至於餐桌上的蔬菜則往往得不到他的青睞。

 

另外,在他的觀念裡蛋白質很重要,於是,他每天要喝上兩杯牛奶,早上一杯,晚上一杯。每天早餐要吃兩個荷包蛋,因為在他的觀念裏要多攝取蛋白質,才夠營養健康。再加上嗜肉如命,每餐飯一定要大口大口的吃肉,牛排與蹄膀等乃是他的最愛,這樣的飲食習慣自然會導致他的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多。

 

又偏好油炸類的食物,他並酷愛吃油炸類的食物如炸雞、油條、臭豆腐,尤其是速食店裡薯條。

 

此外他還經常吃一些加工過或含有防腐劑等人工添加物的零嘴,如某一些還有反式脂肪酸的奶油夾心餅乾等,或是可以擺上一年的豆乾與蜜餞等等。

 

又經常買一些以保麗龍或塑膠材質的容器所裝的冷熱飲等。

 

且經常外食的他,從不自備環保筷,而總是使用餐廳所提供的免洗筷與塑膠湯匙等。

 

這樣的飲食型態與生活習慣便讓他逐漸遠離了健康與均衡的原則,再加上又攝取了過多的有毒化學物質等,對身體健康來說自然是不利的。

 

 

遠離不利於健康的壞習慣

 

除了健康與營養均衡的飲食觀念外,避免不良的活習性也很重要。

 

對於一個生活作息混亂,不規律的人,或常因為聚會,或經常上網或打麻將而熬夜到凌晨三四點等,都是有礙健康的壞習慣。

 

另外,經常飲酒,且幾乎每飲必醉,這當然是既傷胃傷肝又傷腦的。

 

關於喝酒這件事,偶爾小酌一番,倒是有益而無害的,並不需要完全剝奪小酌怡情的興致與樂趣。

 

至於那些總是菸不離手的老菸槍們,所傷害的則是我們的支氣管與心肺功能等。

 

而且有菸癮的人,其實乃在不自覺中讓自己成了吸菸行為的奴隸。一旦戒了菸,你乃會發現自己重新找回了久違的自由,不再讓自己被囚困於菸癮行為的魔掌之中。

 

嚼檳榔當然也是一項不值得鼓勵的習慣,醫學研究與媒體報導都一再地說了,吃檳榔可能導致口腔癌,對身體乃是明顯有害的惡習,就趁早戒了吧!

 

 

持續活在高壓的生活與情緒當中,而不懂得放鬆

 

再來,如果一個人讓自己持續活在高壓的生活與情緒當中,而不懂得調適與放鬆,那持續高壓的工作與生活,對身心健康來說,其實也是一個慢性的殺手。

 

以高血壓來說,高壓的工作與生活乃是常見的導因之一,所以,我總是強調現代人每天要能夠讓自己擁有一段放鬆時光的重要性。

 

還有,如果工作與職場總是讓你處在高壓與不快樂的狀態,那麼如何去改善之,或去做出改變,都是重要的課題!

 

而對於過度的焦慮,在必要的時候,適時的就醫與服用抗焦慮藥物等,也是適當的選項之一。

 

 

身體的不健康往往是堆積出來的

 

以上那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不健康的生活惡習,不良的睡眠品質,與持續高壓的生活等,日積月累,你就會看到一個人的身體狀態日趨惡化,體內的環境越來越不健康,也許是腰圍越來越寬厚,抑或是心與腦血管的日漸狹窄硬化等。

 

如果對這些現象並未多加留意,繼續過著與健康漸行漸遠的生活,這樣的狀況持續堆積,那麼,如果有一天,他被醫師告知罹患了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還是有一天被診斷出罹患了大腸癌、肝癌,或是口腔癌等,又或是某一天,突然心肌梗塞發作、亦或突然中風病發,都不用太意外。

 

因為他之前所過的那種長期有違健康的生活型態,正是種下身體逐漸發展出種種疾病的因子,那不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正是諸如慢性疾病、癌症,或是心肌梗塞與中風的前因啊。

 

以上種種不健康因子的堆積,不就是偏偏在跟自己的生命唱反調,刻意地走上趨凶避吉之道嗎?!

 

你或許也見過不少部分符合以上描述情節的親友或同事,或者也許你本身就正過著類似的生活。

 

那麼,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與飲食型態吧。

 

多年前,一位本土的藝人徐風,在罹癌又經過治療後曾說,我現在過的生活跟以前大不一樣了,而怎麼樣的不一樣,他簡單的說,就是生病以前他會做的事,現在都不做了;而現在做的事,都是生病以前不會做的事。

 

所以朋友們,如果還來得及,不要等到中風了或者是被檢查出癌症時,才開始改變,就從今天開始吧。

 

今天的一小步,是你人生的一大步。

 

 

問問自己:

 

在身體健康的這個項目,自己的健康狀態算是及格或不及格?!

 

若一個人經常為病痛所苦,則他在身體這一項目自然就是不及格了。

 

而一個人,雖然尚未為疾病所苦,但也談不上活力充沛,且缺乏規律運動的習慣,飲食習慣與觀念也不佳時,那麼就算是勉強及格,也頂多是在健康的低標徘徊。

 

 

 

 

 

如何擁有健康的身體

 

再回到如何擁有健康的身體的主題:

 

健康的飲食觀念

均衡健康的飲食觀念

對於現代人來說,由於營養過剩,健康均衡的飲食觀念更需要被提倡

多攝取五穀與糙米類,少攝取油炸類

並避免有害物質,如人工添加物、防腐劑 

 

避免不良生活習性(熬夜、菸、酒、檳榔、嗑藥)

 

規律運動的習慣 (每週三次,每次半小時以上)

 

每天擁有放鬆愉快的時光

 

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與經常運動的習慣,都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條件。

 

 

均衡健康的飲食觀念

 

要擁有健康的身體,首先必須要有健康均衡的飲食觀念。

 

一個人所需要攝取之營養成分大約可分為六大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以及水分。而由於現代人的文明病之ㄧ的癌症,正迅速躍升為人類健康的殺手,所以具有抗癌功效的所謂的植物生化素,乃是前述的六項營養成分之外,需要特別被提及的。

 

這六項營養成分適度均衡的攝取,乃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基礎,許多疾病便是由於其中的某幾項成分的失衡所導致的。

 

早期的社會,當鬧大飢荒的時候,營養不良乃成了健康的頭號元兇。

 

然而, 對於現代人來說,尤其是經濟越進步且物質文明越豐盛的國家來說,導致健康惡化的原因,反而是營養的過剩所導致的失衡狀態。

 

例如說,如果一個人長期攝取了過量的碳水化合物(這在西方國家似乎是很普遍的現象,你很容易找到一個嗜吃漢堡、披薩、與麵包與甜點的人),於是體重過重、肥胖變成了普遍的健康問題。

 

而當一個人的脂肪攝取過量時,現代醫學也很明確的告訴人們,血脂肪與壞膽固醇過高的結果,乃是導致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的元兇。

 

其實說穿了,現代人的文明病,不少乃是與一個人攝取了過量的醣類(碳水化合物)、脂肪與動物性蛋白質等有關。(也就是吃了太多的麵包、甜點,攝取了過量的蛋類、乳製品,以及肉類與油脂等。)

 

本書中的各篇,是在不同時間所書寫的,其間有一回,當我正要開始寫這一章節時,前後不過兩三個禮拜的期間,便接獲了好幾位認識的朋友因病過世的消息,其中一位是還在讀研究所三十歲不到的女性,因為感冒引起嚴重的併發症,而驟逝於家中,追溯起來,她的身體早已出現許多不健康的警訊,體能差,免疫能力欠佳,造血功能也一度失靈。

 

另一位是我醫學院的同學,年紀還不到五十,突然傳來了腦溢血的消息,而陷入了重度昏迷狀態,其實,幾年前看到他時,便對於他身體發福的程度感到吃驚,中國人戲稱中年發胖的人是「福泰」,其實是逐漸遠離了身體健康狀態的警訊。

 

還有一位是我醫院的護理同事,年方三十,卻突然發現罹患了肝癌,雖然立刻在醫學中心進行了切除手術,仍就無法遏制病情的惡化。

 

的確有些疾病的發生是難以預料,甚至是難以預防的,但又確實有一大部分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如果我們真能夠遵循著健康飲食的原則,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規律運動的良好習慣,正常的作息與良好的睡眠品質,每天擁有放鬆的時光(睡眠衛生)等,我們就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以及良好的免疫能力,自然也就能遠離疾病了。

 

多年來公佈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第一名是癌症,第二名與第三名則分別是心臟血管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

 

而目前的醫學對於心臟與腦血管疾病之病因的瞭解又比對癌症要來的明白許多。

 

 

關於心臟與腦血管疾病的預防

 

心臟與腦血管疾病之病因與危險因子主要則包括了有肥胖、血脂肪與壞的膽固醇過高,而影響體重與膽固醇的兩大因素則是飲食習慣與運動。

 

容易讓人肥胖與血脂肪增加的,主要乃是食物中的澱粉與動物性脂肪的攝取量,

所以體重過重的人自然應該要修正其飲食習慣,降低澱粉與動物性脂肪與膽固醇的攝取量。

 

在飲食習慣的調整同時,也要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如此自然可以遠離肥胖與降低壞的膽固醇。

 

這觀念其實幾乎已經是全民的常識了,但顯然對不少人來說,還真是知易行難。

 

像我前面提過的那位年紀還不到五十卻突然罹患腦溢血的同學,其實,幾年前看到他時,便對於他身體發福的程度感到吃驚,他本身也是位醫師,當然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已出現了警訊,但卻未能及時的修正飲食習慣,並輔之以規律的運動,於是憾事終於發生,還好,他的生命力強韌,在昏迷幾個禮拜後終於甦醒,且目前持續在進步復原中。

 

所以,關於身體的狀態,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了解與適當危機意識,並盡早養成良好的飲食觀念與運動習慣。

 

喜愛運動的人不少,不喜歡運動的人更多,你若問那些不常運動的人,為何不去運動?往往得到的答覆是:沒時間,或是就懶得去運動嘛。

 

經常與適度的運動是好事,但要在一個前提之下,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充足的睡眠。

 

如果一個人經常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甚差, 那這時候,要先改善的乃是睡眠的問題,睡眠充足了,再來談規律的運動。

 

 

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

 

像我向來對於飲食觀念以及運動都還算是重視,但在46歲時的例行體檢中,居然發現自己的三酸甘油酯以及膽固醇都超過了標準值,其實,在未抽血前,自己的腰圍已達到3334吋,便是項值得認真看待的警訊。

 

後來,我開始了一週三天中午的蜂蜜斷食法,前後實行了約一年之久。一年之後,腰圍明顯瘦了兩吋。

 

一年之後,我結束了那一週三個中午的蜂蜜斷食法,而開始一週有三個中午止攝取蔬菜與水果(一天何止五蔬果,四種生菜,與三種水果算是常態),由於份量足夠,到晚餐前,並不會有過度的饑餓感。

 

當然,除了飲食的調整,我也將運動的頻率與分量增加。

 

在這樣的努力之下,我的腰圍恢復到了31吋左右,健康狀態應該又從低標升至中標了吧。

 

但後來幾年,從醫院退休後,我又開始放任自己的飲食,未加以節制。再加上這幾年來,在診所看診的業務不可謂不繁忙,算是工時較長的高壓工作, 以至於後來發現自己的血壓持續居高不下。

 

現在的我,一方面有在服用降血壓藥物,一方面則對飲食習慣繼續加以修正,如盡量吃五穀米飯或是薑黃飯,以及少油脂的食物,並多攝取蔬菜水果,每天喝一罐不加糖的番茄汁等,並補充魚油,藉以攝取Omega 3尤其是其中的 EPA

 

一人在外工作,雖然避免不了外食,但儘量吃得健康,且盡量讓自己每天能走上一段路,盼能再恢復身體的健康。

 

 

關於癌症的預防

 

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目前的醫學已經有了較明確的研究結果,確認高血脂肪與壞膽固醇乃是其危險因子。

 

至於癌症呢,癌症的成因到底為何?目前的醫學仍未能給予明確的解答,但其實關於癌症的誘因,我們也不再是全然無知,只是目前有不少資訊仍屬於另類或自然醫學的範圍。

 

有一些已經為自然醫學、另類醫學與西醫所共同接受的觀念,如我們必須儘量避免那些致癌物質的攝取與對於致癌環境的接觸與暴露等。

 

例如說,許多的人工添加物、防腐劑、以及經過高溫破壞的油脂(氫化油),以及反式脂肪等等(包括各種油炸的烹調方式),而要盡量避免暴露的環境則包括了有高輻射的場所、高電磁波的場所(?),以及種種工業的污染性物質,還有更值得注意的空氣污染,與環境污染等等。

 

就我個人現階段的瞭解,關於癌症的起因,除了尚無法說清楚詳情的基因學以外,其他則是與身體是否因為長期處於有害的環境(如輻射則被報導與許多癌症的發生有關,甲醛…. 至於電磁撥與腦瘤的關係,曾被大力懷疑,但其實並未獲得證實。.),或長期過量的攝取了某些毒性物質有關。(這些毒性物質包括了以些已經經過研究獲得證明的致癌物質如反式脂肪,以及其他的人工添加物、防腐劑¡等。)

 

而除了這些毒性物質的影響以外,目前自然醫學或另類醫學的專家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過度的攝取紅肉等,也是與癌症關係密切的危險因子之ㄧ。而近年來,勿攝取過多的紅肉,也逐漸成了西方醫學與自然醫學的共識。

 

其實相關的資訊,自然醫學與另類醫學所主張的內容更為廣泛,他們認為不只是紅肉,其他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都應該要減少,這種主張主要的論點,乃是認為現代人普遍在經常性的飲食習慣中,已經不知不覺地攝取了過量的動物性蛋白質,而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乃是癌症的病源之一。

 

關於動物性蛋白過度攝取對身體與癌症的相關性,在一些另類或自然醫學相關的書籍當中,多所提及,但在西方的主流醫學中,對此仍持保留的態度,所以讀者必須由自己來做一些判斷與省思。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乃是傾向於認同此類的觀念的。

 

因為當我們已經瞭解澱粉與脂肪攝取過多的危險時,我們似乎也應該有所警覺,當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多時,又會對我們的身體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癌症會不會是答案之ㄧ。這樣的觀念,也許,再過二十年後西方主流醫學又會跟進了。

 

我個人是均衡哲學的主張者,相信大多數的營養攝取都要符合均衡之道,就算是所謂營養的必需品,一旦長期過量攝取而導致嚴重失衡時,身體就會有所反應,像長期攝取了過度的醣類與脂肪,人就會變的肥胖,進而成為心臟與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那麼,一個人若是長期過度的攝取了動物性的蛋白質,又會產對健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了,這點以前沒太被重視,頂多是對於有腎臟疾病的人,會被告誡不可攝取過多的蛋白質。

 

而在諸如「新世紀飲食」這些被歸類為另類醫學範疇的新觀點裡,則是大聲疾呼長期過度攝取動物性蛋白及可能會導致所謂的癌症體質,這其實是值得繼續追蹤與探索的領域,而當仍有爭論與疑慮時,我的主張就是營養攝取的均衡與適度。

 

當然除了以上所陳述的內容,空氣的污染,空氣品質的惡化等,更是近幾年來國人所關心的問題,而近年來肺腺癌的發生率持續飆升,顯然與台灣空氣品質的惡化有著明顯的相關性,這是極為嚴肅的問題,卻因為執政當局的在能源政策上的堅持,讓人民暫時看不到台灣島嶼上空氣品質改善的曙光。



 

為自己而健康

 

你可以不用為了美麗而在乎身材,但可要為了自身的健康而在乎身材。

 

當然不要去歧視胖子,但一定要去正視肥胖以及腰圍過大乃是正在遠離健康的警訊。進而面對問題,採取行動(調整飲食習慣與內容,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讓身體重新回復到健康的狀態。

 

 

運動的重要性

 

你去門診看醫生的時候,很多醫師都會提到運動的重要性。

 

就我自己而言,我強調運動,也喜歡運動,尤其享受每次運動完畢時,那種呼吸順暢,通體舒適的感覺。

 

運動,不只有助於身體的健康,可以增強免疫能力,更是減壓與放鬆的良方。

 

大部份會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都缺乏規律運動的習慣。

 

所以,可能的話,要培養經常運動的習慣,我建議每個人能有兩種以上自己喜歡與熟悉的運動。像我自己喜歡的運動就有游泳、慢跑、騎自行車、健走、跳禪舞等等。

 

不過,話說回來,許多猝死,乃是發生在運動的時候,尤其時過度激烈的運動。

 

所以,之於運動,我乃主張緩和的運動,無須過激。

 

 

治療性的運動

 

當身體狀態尚好的時候,就要有規律運動的習慣,這時的運動是為了健身、保養,紓解壓力與享受運動的快樂。

 

但當身體的狀況已經出現警訊時,運動甚至就成了治療性的處方之ㄧ。

 

像我在2009年三月初時,在例行的身體檢查時,發現自己的血脂肪已經遠超過正常值時

 

我就決定了要將原來運動量加倍,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需要「治療性的運動」,而原本「休閒性的運動」不足以讓我的身體維持在健康的狀態。

 

於是,過去每次游泳大約只游個五六百公尺,身體便已感覺到舒暢愉快了,後來則加倍到一千到一千兩百公尺以上,這樣的運動量,其實是把原來的休閒性運動又提升到了「治療性運動」的層次(針對我高血脂的部份)。

 

 

學習去照顧自己的身體與健康

 

小新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個受虐兒,她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與照顧,也就因此,她也不會照顧自己,已經成年的她,現在一個人在東部工作,結果三餐居然都是以麵包以及奶茶果腹,長期如此。

 

可見小新完全不會照顧自己,雖然她還是研究所畢業,但對於自己的身體與健康的照顧,她完全缺乏正確的觀念。

 

結果有一天,她出現了胃疼與噁心嘔吐的症狀,去醫院一檢查,果然毛病不少,狀態不佳。

 

還是那句老話,關於健康,不論是身體的或心理的,「十八歲以前是父母的責任,十八歲以後就是自己的責任了。」

 

 

 

 

 

 

 

 

 

 

 

4. 如何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如何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如何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一般來說,要能夠好好的入睡必須要有以下三條件:到了想要上床的時候有疲累的感覺,有睡意,並處於放鬆的狀態

 

古時候的人,多半從事農耕的勞動性工作,一天的耕種下來,到了夜晚,自然會感到疲勞而有了睡意。

 

相對於現代的人,很多是坐在辦公室裡工作,一天下來,或許勞心,但體能消耗的有限的情況下,疲勞的感覺也會延遲出現。

 

再加上許多人有喝咖啡的習慣,若是到了入睡前,血液中仍有咖啡因在作祟,自然會讓睡意消退。

 

於是,在既不感覺疲憊,又無睡意的情況下,硬是上床想睡,卻也無法順利入睡。

 

 

咖啡因的影響

 

在門診或住院的病患當中,我看過有一些長期需要服用安眠藥的病患,經過一番瞭解,就可以發現他們其實長期以來的生活型態就是,白天(甚至到了晚上)多喝了咖啡或茶飲之類的飲料,晚上則只好依靠吞服安眠藥來讓自己入睡,也就是他們先飲用咖啡或茶類飲料讓自己在不自覺中處於一種清醒而睡意全消的狀態,再用安眠藥來〝一棒把自己打昏〞,對於現代人來說,這已然是一個充滿諷刺而又普遍的現象。

 

 

入睡前做一些有助放鬆的活動

 

許多入睡有困難的人,其實是因為無法放鬆,在上床的時候,仍處於擔心焦慮不安的狀態,這種緊張煩躁而無法放鬆的狀態,其實往往就是讓人失眠的元兇。

 

睡前半個小時,盡量不要讓腦筋處於擔心煩惱或過度思索的狀態,這類的狀態會讓腦筋因焦慮或興奮而無法放鬆,進而妨礙順利入睡。

 

所以,我經常鼓勵人們每天要讓自己擁有一段放鬆的時光,而且最好能夠讓自己在睡前處於一種放鬆的狀態。

 

那麼,如何讓自己在入睡前能夠處於一種放鬆的狀態,不妨去從事一些能夠讓自己放鬆的靜態活動:

 

如睡前半個小時,安靜下來閱讀片刻,或是練習靜坐個十分鐘,往往都能夠有助於放鬆。

 

其實看電視也是一種簡單的休閒與放鬆的方式。

 

但若是以看視頻或電視與電影的內容來說,並非每一種節目都能達到令人放鬆的效果,對於不容易入睡的人,我建議可以在入睡前觀賞像國家地理頻道,或是discovery頻道這類風格的節目內容,或許比較有助於讓身心進入放鬆的狀態。

 

而不要在睡前去看一些太具有張力的劇情片,當然這時那些會讓人過於興奮刺激的小說或是嚇人的鬼故事,或是類似的驚悚恐怖片等,在睡前自然就不適合觀看了。

 

至於運動,雖然具有減壓的功能,但在睡前一兩個小時之內從事較劇烈的活動並非明智之舉,因為劇烈運動會讓人處在一種生理上的興奮狀態,而驅趕了睡意。

 

所以,意思是要運動就早點去,盡量不要在入睡前一個小時之內做劇烈的運動。

 

淋浴也會讓身體暫時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所以建議最好是在要入睡前一個小時之前就先洗澡淋浴完畢,然後再去做一些可以引導自己放鬆的靜態活動。

 

 

睡不著時不臥床

 

如果真的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時,又將如何是好呢?

 

真的睡不著超過半小時或一個小時,且越躺越沒有睡意或越焦慮的情況下,這時,建議放棄掙扎,離開床舖去做點靜態的活動,待有睡意時再上床吧。

 

或這時不妨吃顆助眠的藥物,來幫助入睡。

 

 

需要時,建議適當的服用助眠或安眠藥物

 

當然如果,經常出現難以入睡或容易睡睡醒醒,睡眠品質長期不佳的狀況時,那麼在醫師評估後,若需要的話,服用助眠或是安眠藥物乃是適當的治療模式之一。

 

當然,可能的話,你還是得找出讓你睡眠品質不佳的原因,並逐漸加以改善。而對於一時難以改善的睡眠狀態,適時地服用助眠或安眠藥物,我是贊成的。

 

要知道,如果長期睡不好,睡不著,或總是睡睡醒醒,睡眠品質不佳,又或是睡眠時間不足等,對身心所帶來的危害(因為身體長期得不到足夠的休息與修復所導致的傷害),要比長期服用安眠藥所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要來的大上許多。

 

當然選擇安眠藥物,也要找到適合自己,服用後睡眠有明顯的改善,卻沒有明顯副作用的處方,這就得靠醫師與個案一起努力了。

 

 

 

 

 

 

 

5.      生的第二棵大樹:健康的心靈

 

身心,身心,談完了身體的健康,接著自然來談心靈的健康。

 

前面也說了人生幸福的核心基礎乃是健康的身體與心靈。

 

其實本書的第二章,全文的內容就是從self psychology的系統在探討與闡述有關心靈健康的概念與種種現象。

 

這裡讓我再試著先來給心靈的內涵作一個描述:當我在看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時,其實會去瞭解他的種種經常性的心理狀態與人格特質,其中包括了他的情緒狀態、情緒管理能力、挫折承受力、自我價值感,以及一些與心靈品質相關的生活能力與習慣等。

 

一個人的心靈狀態與品質自然與其人生幸福與否密切相關。

 

例如一個人如果其自我價值感甚是低落,他的情緒又經常處於某種容易過度焦慮不安或抑鬱的狀態,且他看待事情的想法與態度總是過度負面悲觀時,這樣的一種心靈狀態,自然就有更高的機率會引導出一個不快樂的人生。

 

而其實在我所列舉的十二項生命元素中的其他十一項元素,如身體健康、工作狀態、休閒能力,以及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等等,都跟其人之心靈狀態有著一定程度的關連。

 

可以說,擁有健康的心靈,即健康的自我與人格,乃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石。

 

一個擁有健康心靈的人,其人格特質應該是擁有足夠的自信、穩定的情緒,與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並具有適當同理心…..等等。

 

所謂健康的心靈大約可以包括以下幾項

一,是擁有良好的自我價值感。

二,是擁有良好的情緒狀態與適當的情緒管理能力。

三,在生活中能夠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四,能夠擁有健康的連結與人際關係。

五,其他諸如健康與良好的同理心、敏感度、價值感、道德觀、人生觀…..等。

 

誰都希望能擁有健康的心靈,包括有足夠的自信,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等等。

 

而關於一個人是否擁有健康的心靈狀態,其成長過程中的經驗乃至關重要。

 

我在本書的第二部份花了不少篇幅來闡述關於self的種種,其實也就是在談心靈的狀態、發展與形成等相關的內容。

 

為人父母者,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擁有健康的心靈與性格,就要讓孩子在心靈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足夠的心靈養分,讓孩子的self可以健康的發展茁壯。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擁有good enoughcare giver(無論是父母、爺爺奶奶、育幼院裡的老師….),提供足夠的心靈滋養,而逐漸的發展出一個足夠健康的自我與人格,是幸運的。

 

但顯然不是每個人在其成長過程都能擁有這樣的幸運,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曾經經歷過程度不一的匱乏或創傷經驗。

 

對於self發展OK的人,能夠擁有健康的心靈自然值得慶幸。但對於self發展不OK,其心靈狀態有些狀況的人,又要如何自處呢?(其實,很少人的self的完全OK的,尤其是像我們這一輩,或是更早的一輩們。)

 

 

《了解自身的自我、心理與人格之狀態;照顧與善待自己》

 

v暸解自己的心理與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v不要讓自己繼續被毒害,學習去保護自己,調整距離與關係中互動的方式。

v學習自我接納,照顧自己的需要。

v關於想要去改變或發展的部份:為自己擬訂行動方向與人生計畫。

v學習做自己的主人,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與負責。

v學習過健康的生活,擁有健康的關係。

 

 

誠實的面對自己,了解自己

包括瞭解自己所受到的心靈傷害的內容、形式與來源等

 

對自己的瞭解,了解自己的心理與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去暸解成長過程中的經驗對心靈發展的影響,如父親對自我發展的影響,母親對自我發展的影響……等。

 

許多人的心靈生了病,扭曲與不平衡了,究其原因,乃是因為成長過程中反覆經歷到了創傷或匱乏性的經驗,而那不斷讓你的心靈受到傷害的人,也就是持續為你的心靈製造毒素,並讓你成為了一個不健康與不快樂的人。

 

當然,也有些心靈的創傷乃是從成長過程開始發生,卻到了成年以後仍然在進行持續著。

 

 

學習去保護自己,不讓自己繼續受到傷害

 

倘若那心靈創傷依舊是現在進行式的話,那麼現在你就更應該要懂得去保護自己,尤其如果現在的你已經是個成年人的話。

 

比如說,如果你察覺到自己到現在都還是個情緒虐待或情緒勒索下的受害者時,那麼,我們就得學習去保護自己,不要讓自己再繼續去承受這些傷害,至少也要懂得去遠離傷害,或遠離那些經常會傷害我們的人。

 

也許是去調整一下關係中的距離與互動方式,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去結束一段不健康的關係。

 

我在三十多年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中,發現有時候在心理治療的某個階段,我乃是敎個案如何不再讓自己受到傷害,不論是來自於父母、師長、主管,或是配偶的傷害。(Sometimes you can say that I was teaching my client how to fight with their parents.

 

 

學習去肯定自我,自我接納

 

對於那些過去在成長過程中,在mirroring selfobject的相關發展經驗中明顯受創的人來說,他往往是缺乏自信的,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無法自我肯定的,且甚至是自我否定與自我憎惡的。

 

對於這類的情況,尤其是現在已經成年了的人,如我之前講的,十八歲以前是父母的責任,十八歲以後則是自己的責任,就請用心來學習自我接納與自我肯定吧。

 

只是自我接納與自我肯定等的能力,如果過去在成長過程中並未曾順利的發展出來,在成人之後,想要去自我重塑,透過自助的方式來發展出這樣的功能,老實說,也並非易事。

 

然而去練習正面的思考,以肯定性的態度來思考與生活,還是能夠有所助益。

 

像我以前在年輕時翻閱的一些勵志書籍中所提到的一些正向思考練習,多少也能夠對於提升自我價值感有所裨益。

 

如經常去問自己一些能夠引導出肯定性思維的問題:

 

我曾經做過什麼值得自己去肯定自己的事?!

我近來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怎樣的進步?!

我過去曾經有過什麼樣的付出,分享與貢獻?!

這幾年來有什麼讓我感到滿足或愉快的經驗?!

 

基本上,就是用正面的提問,來導引或呼喚出正向的思維與感受!

 

 

學習去照顧與適當的滿足自己的需要

 

另外,還要學習去照顧自己的需要,例如說,知道自己喜歡吃些甚麼東西,想要擁有些甚麼,包括要懂得自己也需要放鬆的時光,需要有時間去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以及需要被關心,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瞭解,需要適時的傾訴或宣洩自己的情緒…..等等。

 

當然還有需要去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而不是一直活在某些人的意志與操控之下!

 

 

情緒的狀態與調適能力

 

所謂健康的情緒狀態,乃是指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的一般狀態下,經常能夠擁有穩定的情緒狀態。

 

且在遭遇壓力與挫折下的情緒反應是合理與適當的,不至於過度極端與激烈。

 

一個健康的心靈,在遭遇挫折時,也會有諸如氣憤、失落或沮喪等的情緒反應,但給他一段時間,他往往能夠展現出良好的調適能力,而不至於讓自己過度的沉浸在憤怒或沮喪等負面情緒之中。

 

而一個有情緒障礙的人,其情緒經常是焦慮不安,或鬱悶,或憤怒的,過是過度壓抑、冷漠與隔離的。

 

或是在遭遇壓力與挫折下的總是會表現出過度情緒化的反應,缺乏良好的自我節制與適當的情緒調適能力。

 

我曾經在校園裡面遇到一位總是容易過度焦慮的個案,她似乎有一種災難性的思考傾向。

 

例如說,她在早上伸手去按掉了鄰床室友的鬧鐘(因為該室友當時人在浴室裡),結果那一整天,她會反覆的為此事操心,她心裡想著,室友可能會對她很不諒解,生氣的結果,最後她可能會被趕出該宿舍,然後她將會無棲身之地。

 

個案之所以會有這般過度焦慮的心理反應,其實乃與她在成長過程中的經驗有關。那一天下午,我們正好有會談,在個案陳述了此事後,我們就對此事做了討論。

 

我告訴個案她很可能是過度憂慮了,有可能她的室友對於個案按掉了其鬧鐘的事,根本沒有放在心上,而她卻為此擔心了好幾個小時。結果那天晚上,回到寢室時,她發現室友一如以往的跟她聊著天,完全沒提到早上關於鬧鐘的事。

 

這位個案的問題就在於缺乏可以良好調適其情緒的能力,因此常常會任由擔心、焦慮、不安等情緒任意的蔓延,而無法將擔心限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而這又與她的成長經驗中之idealized selfobject experience之匱乏有關。

 

 

 

樂觀與悲觀;健康正面的人生觀

 

樂觀的人總認為人生是美好的,世界是新奇的,未來是有無限可能的。

 

悲觀的人則覺得人生是醜陋的,世界是危險的,未來是悲慘的,沒有希望的。

 

正向的人對自己的看法是:我是OK的,我是有能力的。

 

負向的人對自己的看法是:我是糟糕的,我是無能的,一無是處的。

 

 

 

覺悟,並學習做自己的主人

 

你相不相信,儘管是在一個自由民主且不容許蓄奴與販賣人口的國家,還是有不少人,當了一輩子的人,卻沒做過幾天自己的主人。

 

若是從精神與心靈的層次來看,其實這樣的人還真不在少數。

 

一個人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看起來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其實那也是成長過程中,擁有足夠的受到尊重的經驗,才能夠很自然的成為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的想法,能夠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能夠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維護自己的權益,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這樣也才算是做自己的主人。

 

而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會受到重視與尊重,其需要也很少得到滿足,甚少有機會能夠表達自想法,做出自己的決定,反而所經驗到的經常是過度的被壓抑、控制與否定,這樣的成長經驗,就很可能會塑造出一個缺乏自己的想法與主見,無法表露與照顧自己的需要的性格,甚至可以說,他過的根本不是屬於自己的人生,他是在過著別人幫他決定,幫他塑造生命內涵的人生。

 

對有些人來說,做自己的主人,過自己的人生,彷彿是件很自然的事。

 

然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他們必須很努力的學習去做自己的主人,自己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對於他們來說,去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其實是一件大工程,也是一項重要的人生課題,不論是在學習、工作、事業、休閒,或是伴侶選擇等範疇。

 

 

擁有健康的關係,或保持適當的距離

 

要擁有健康的心靈,有一項重要的影響因子,就是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親密關係。

 

有些被診斷為憂鬱症的個案,其實其核心的問題乃在於他目前的親密關係乃是極不健康,極不平等的。

 

在我過去三十多年的精神科醫師生涯中,我看到有不少是屬於輕型憂鬱症(即dysthymic disorderanxious depression or neurotic depression)的個案,導致他們長期情緒不佳、與自我價值感低落的根源,其實往往是周遭最親近的人。

 

例如說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其母親乃是一位極容易批評與嘮叨的人,個案從母親那兒所經歷到的乃是反覆的嘮叨、數落,盡是否定的言詞,而甚少有正面的經驗,於是母親就是個案長期憂鬱與低自尊的來源。

 

於是,如果要讓個案的憂鬱情緒能夠有所改善,改善個案與母親之間的互動關係當然是值得努力的,但往往也未必容易,倘若那母女之間的互動模式難以改變的話,個案所能選擇的辦法之一,可能就是試著與母親保持較為遙遠的距離,而我所說的這距離其實乃包括了空間上與心理上的距離。

 

如果那個不健康的關係與連結是無法切斷的(例如自己的父母),那麼起碼要試著讓自己在那段不健康的,甚至是有毒害的關係之中,拿捏出一個較適當的距離,一個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到毒害的距離,一個能夠去保護自己的距離。

 

像過去,當我的父親仍在世的時候,我的母親就很受不了父親那自我中心又自以為是,且愛嘮叨與不耐煩的性格,她說了許多次,要不是為了我們這群孩子們,她早就想要逃離我父親了。無奈,她是個傳統而柔弱的女性,而對於他們這一代,尤其是像我母親這樣傳統與溫馴性格的女子來說,要他們離婚,還真是件天大的事。

 

還好,多年前,我就幫我老媽與老爸之間安排了最適合的距離,那就是讓老媽來花蓮跟我們同住,而讓老爸繼續住在台北。

 

而當時那前後十多年下來,我們都明白,這樣的距離,對吾父吾母彼此乃是最適合的距離,然後一年裡在節慶時見上幾次面,相處幾天或幾個禮拜就好。

 

我當然不認為,像我老爸老媽這樣的關係是理想的,但無可奈何的是,他們倆都是無法真正面對自己的關係裡的問題,也缺乏良好溝通的能力,且無力去為自己的人生與彼此的婚姻去尋求共識並找出最適當之婚姻內涵的人,既然如此,就由子女們來為他們找出彼此之間最適合的距離吧(既是物理上的也是心靈上的距離)。

 

然而對於那些頭腦與思路清楚,且擁有足夠的理性與感性,並懂得去溝通的現代人,應當能夠去選擇一個或是創造出一個更健康的關係,並具有足夠的能力與智慧去遠離那些不健康的關係才是。

 

不健康的親密關係自然替幸福大大的減分,而健康的親密關係則自然替幸福大大的加分。

 

 

 

學習過健康愉快的生活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去改掉自己的過去養成的不良生活習慣。

 

以我個人為例,我從國防醫學院學生時期開始染上了抽菸的習慣,後來,終於在自己四十四歲那年,徹底的戒菸了,這便是因為我決心要過一個更健康的生活,如今,我生活作息規律,不吸煙,但容許自己偶爾小酌一杯。

 

又例如說,一個人過去成長過程中,未能發展出自己的興趣,以致於成人之後,缺乏適當的休閒生活,那麼就開始去培養或找出自己的興趣與嗜好吧,讓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些樂趣!

 

 

需要時,尋求協助

 

若是因為self 發展上的嚴重匱乏或扭曲,而導致自我發展的嚴重停滯或缺損,並因而導致人生不論是在情緒上、人際關係上經常面臨困境時,這時候,就是去尋求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的時機了。

 

因為,顯著的自我障礙或是心理疾病,往往來自於過去成長經驗中的心靈創傷,當需要的時候,就必須透過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等來進行修復的工程,讓心靈的疾病可以慢慢獲得改善。

 

可能的話,試著去找到一位適合又稱職的心理醫師來進行心理諮商或是心理治療。(請參考拙作,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醫師)

 

 

 

 

 

 

 

6.      人生的第三棵大樹:適宜且懷有熱情的工作

 

能夠擁有一份適合自己,喜歡且有熱情的工作乃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內涵之一!

 

我在身與心之太極核心圓的外一層同心圓裡,所排列的四項生命元素便是工作、休閒、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

 

 

工作之於人生的意義

 

工作,對一般人來說,乃是收入的來源,提供人際互動的場域,可以帶來價值感與意義,以及讓人生更有滋味與感覺等。

 

工作的性質與狀態之於人生幸福而言,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項目,但卻有著無法被漠視的影響。

 

一般的情況下,大多數的人都需要工作,而且一天平均八到十個小時的工作時數,占了一個人每日清醒時間一半以上,這一半的時光是如何度過的?過得好不好?是充滿壓力與不安,還是勝任愉快?這每天清醒時光一半以上的時間付出,其回饋如何?讓人滿意,還是令人氣餒等等。

 

工作,跟其他的生命元素一樣,可以是痛苦、焦慮與憂鬱的來源,也可以是支撐自我價值感,以及提升人生幸福與意義的來源。

 

長時間的失業,不只是經濟收入上的短缺,常常也會讓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下滑,覺得自己沒有用,自我價值感低落。

 

而有穩定的工作,固然讓人在經濟上比較有安全感,但也可能因為職場上的種種壓力或挫折等狀況,而產生過度焦慮或憂鬱的情緒。

 

如前所述,工作之於人生的意義,不僅僅是讓我們有收入,還提供了人際互動的環境,並能夠給人帶來一定程度的價值感,且賦予某種程度的生命意義,並讓人「有所感覺」。

 

你的工作會讓你感到充滿壓力不安,還是讓你覺得輕鬆愉快;是會讓你經常感到挫折,還是經常會帶來成就感;是能夠彰顯你的價值感,還是總是讓你感到渺小而沒有用處;這些感受的加加減減,就總合成了這份工作所帶給你的感覺。這就是我所謂的讓人「有所感覺」。

 

所以總合來說,你所擁有的那份工作帶給你的是正面的感覺較多,還是讓你充斥著負面的情緒,這於是就決定了你的工作對人生幸福是加分,還是減分?!

 

 

關於職業與工作的選擇

 

適合且懷有熱情的工作

 

就因為工作所帶來各種經驗狀態,包括收入、人際、感受與情緒等對於一個人的整體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可能的話,當然要去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包括工作內涵、環境、收入與人際互動等等。

 

許多在談論工作的書籍中,關於工作的選擇,都強調去選擇那讓你懷有熱情的,自己真正喜歡,且能夠勝任愉快的。如果能夠選擇的話,這當然是件好事。

 

像我在讀醫學院的時候,就決定將來要在醫學的各分科之中選擇精神科作為我的職志,就是因為自己對於人類心靈奧秘的探索,以及心靈療癒的工作懷抱著熱情,那時候,父母親曾希望我能夠選擇在他們心目中比較符合傳統醫師形象的科別,如婦產科、小兒科之類,但我自己對於那些科別的工作內容卻是興趣缺缺。

 

令人慶幸的,在醫師科別的選擇上,最後我可以依循自己內在的聲音來做出選擇。

 

興趣與熱情,顯然才是一個人工作動力的主要來源。

 

相對的,我當年的同學有的則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成為一位外科或內科醫師,而對他們來說,要去想像自己成為一位必須要跟精神疾病患者或是心理困擾的個案們坐著好好談話的精神科醫師,對他們來說可能是難以忍受的。

 

每一個人會懷有熱情的事物並不相同,這可能跟一個人過去的成長經驗,所接觸的與欣賞認同的人,或所接收到的訊息等等都有所關聯,也因此這個世界才能多元豐富,而各安其位。

 

因此,如果你對於現在的工作是懷有熱情的,工作量適中且足以勝任,收入也讓人滿意,工作本身亦讓你有成就感與價值感,儘管有時難免也會有一定的壓力與挑戰,大部分的工作時光仍算是愉快,甚至工作的某些時刻還會讓你有些感動,那麼這樣的工作便是一分理想與適合的工作了。

 

 

來自於工作的壓力

 

然而,現代社會中,幾乎很少有工作是沒甚麼壓力的,而且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各種的壓力型態,如工作量過度龐大沉重,讓人異常的忙碌,或總是工時過長,亦或在職場上所遇到人際關係與互動上的問題,如感覺不受尊重、挫折、霸凌…等。

 

壓力過大時會讓大腦製造出像是可體松(Cortisol)或是代諾芬(Dynorphine)…等讓人感到不快樂的壓力賀爾蒙,因而可能導致緊張、焦慮、煩躁、不安、鬱悶、沮喪,或是會出現一些身體的症狀與問題,如頭痛(tension headache)、胃潰瘍、高血壓…等等。.

 


壓力的各種型態

 

像我過去服務的鄉下醫院就因為地屬偏遠,再加上工作負擔與壓力大,所以導致護理人員的流動量過大。

 

他們在工作上的負擔一方面是來自於本身上班時照顧病人的工作量過於龐雜,再加上下班後的時間還必須要輪流擔任急診轉診的值班工作,且該工作並未能得到合理的回饋(如適當的加班費等),這些工作內容乃讓護理人員們承受了過度的壓力,以至於流動率一直居高不下,而護理人員的流動與人力不足,又讓留下來的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更加吃重,似乎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

 

工作量的多寡,是否超過個人所能承受的範圍,這些都還只是工作可能帶來的壓力來源之ㄧ。

 

然而,有許多人所曾經經歷過的,那來自職場上的主要壓力與痛苦的來源,並不是工作本身的分量與負擔的多寡,而是在職場上所遭遇的人際關係上的狀況,甚至是被霸凌等不愉快的經驗。

 

職場上良好和睦的人際關係可以讓上班的氣氛輕鬆自在,而糟糕的人際狀態,嚴重時還會讓人情緒憂鬱,這樣的個案,我在門診還曾經遇到不少。

 

曾有一位擔任研究助理的女性,乃因為嚴重的焦慮與憂鬱等情緒,而前來求助,經過幾次的會談評估,我發現她最大的壓力來源就是她的老闆(一位女性主管),個案跟這個老闆工作了快兩年的時間,而老闆對她的表現似乎總是不滿意,並且經常直接露骨的責備,甚至是羞辱,到後來,個案說,她的情況嚴重到會害怕見到該主管,跟其共處一室時,甚至會緊張到胃痛。而在這樣的工作處境,日積月累下來,個案自然變得毫無自信,退縮,甚至不敢去上班了。

 

多年前,我還曾遇見兩位護理同事,在職場上的因為工作的需要而必須密切接觸自己所跟隨的醫師,但該醫師的性格甚是不穩定,且經常會有極端化的傾向,他如果認為你是好人時,便會對你非常的友好體貼;但若有一天,也許只是因為一點芝麻小事,但他可能就此對你心生不滿,而且此後乃會把你當作仇寇一般的對待,甚至在你的背後,四處散播不實的謠言來中傷你,或企圖去分化你與其他同事之間的感情。

 

結果我這兩位同事,一個幾乎得了憂鬱症,一個則是血壓節節升高,且經常失眠。

 

這些,都只是人們可能從工作上所經驗到不同形態與不同程度的壓力案例之一。

 

 

其實大部分的工作都不可能盡如人意

 

務實的說,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自己心目中認為理想的工作,也不是每份工作都可以讓人有自我實現的感覺。

 

而且,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時代,工作還不見得好找,所以關於工作,可以追尋理想,但有時也必須兼顧現實,不能太過理想浪漫。

 

其實,幾乎每一種工作都有其壓力,我建議要去衡量工作所帶給你的整體的感覺,而不要總是拿自己工作當中較辛苦的時候,來跟他人工作裡較風光或輕鬆愉快的時刻來比較。

 

工作的滋味常常也不是單一的,像我有時看門診時,因為病患太多,工作量過大, 再加上診間樓上的住戶在整理庭院時不時發出乒乒砰砰的噪音,而不免感到心情煩躁,壓力沉重,甚至開始懷疑人生,但下了診放鬆之後,又會感覺到因為自己剛才在看診過程中對於病患的付出與服務,而有一種價值感與滿足感油然而生。

 

 

先去分析一下職場中的壓力的起因與緣由

 

之於職場中的壓力,如果目前的這份工作不斷會經驗到讓你感到焦慮、惶恐或鬱悶不樂時,那麼,首先,當然是去分析一下壓力的起因與緣由,去了解問題與困擾的前因後果,以及問題與困擾產生的責任歸屬等。

 

例如說,有一段時間,我跟單位的上司時有摩擦,他對我也並不欣賞。後來經過瞭解與分析後,我知道有高過一半的問題乃在於他的人格特質,他喜歡屬下與同事的奉承,喜歡下屬不時去拍他的馬屁,而我恰恰好不是這種性格的人。

 

當我有了這樣的瞭解與認知之後,雖然並改變不了那樣的事實,但我便可以將這段不愉快的關係對自我價值感的負面影響降低。

 

 

不適合的工作狀態或不健康的工作環境

 

而如果現在的工作總是讓你感到過度的忙碌且充滿壓力,且你對現在的工作內容也缺乏熱情,職場上的人際關係又充斥著衝突而經常讓人感到憤怒委屈,收入也離你自認的合理回饋有段差距,工作只讓你徒增挫敗感,而很少有成就感或充實的意義感等。這樣的工作,不僅讓你遠離了幸福,而且是不健康的。

 

所謂的不健康的工作,主要乃是指那種會讓人感到過度焦慮、挫折,或是經常讓人感到沮喪與憂鬱的工作狀態。

 

例如說在工作環境中,經常遭遇到讓人不舒服的人際困擾或衝突,或總是被主管或同事針對、刁難與否定等。

 

這樣的一種不愉快又充斥挫折的工作狀態自然是有待改善或是去改變的,若選擇繼續留在這樣的職場,就得試圖去改善現狀(看問題的環節是出哪裡),不然也可以選擇改變,考慮更換工作或環境,找一個更適合自己,能夠勝任愉快,且有成就感的工作。

 

 

想想現在這工作適合自己嗎

 

你的工作是否適合?是否令人滿意?

 

選擇一份工作或離開一份工作,決定的過程往往並不是根據單一的指標內容而定,而是幾項因素加減乘除之後的結果。

 

這些因素包括了自己是否喜歡這樣的工作內容?工作量是否能夠承受?收入多寡?是否讓人感到有價值與意義?在職場裡的人際互動如何?以及這份工作給你的感覺如何….等。

 

留下或離開?如何選擇!

 

所以,我們必須要瞭解自己的工作所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是正是負, 當然大部分的工作都有好有壞,有正有負,然後再把各方面的正數與負數加加減減,如果加減的總合仍是大大的正數,那麼儘管有一定程度的壓力或不愉快,這工作顯然還是可以保留的,除非你有著更好的選擇。

 

而如果加減的結果是個大負數,你自然要慎重考慮更換工作或環境的可能了,別傻呼呼地讓自己的身心繼續為一份不值得的工作承受著折磨與蹂躪。

 

 

自己的選擇

 

當然,也有的可能是,結果在總合為負數的情況下,你還是選擇了留下,那也OK,只要你清楚的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也清楚知道自己選擇留下來的原因,而當這些因素都明白了的時候,你所正在經歷的壓力與痛苦也就變的比較可以承受與忍耐了,畢竟這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自己自由意志下的產物。

 

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覺,並經過充分的資訊收集,以及理性的思考,繼而在可能的範圍,做出對自己最適合的選擇,那對自己來說也就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要記住,對於工作,就像是選擇伴侶一樣,你永遠有自主選擇的機會,那怕是在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留下,那也是一種選擇,自己的選擇。

 

自己的選擇,往往也是重點。

 

 

 

關於求學、工作、事業與伴侶等之抉擇

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熱情

參考前輩的意見

選擇自己人生的方向

 

 

 

 

 

關於天命

 

在《讓天賦自由》一書中曾提到:天命乃是天生資質與個人熱情結合之處。

 

所以你如果在某一個專門領域裡(也許是某一項專業,或是某些才藝與技能),發現自己有著特別優異的能力,這就是你的天賦。

 

而你同時也發現當你專注於這件事情時,會感覺到特別帶勁,愉快,或很有成就感,你會喜歡去從事這樣的活動,甚至你在從事這樣的活動時,會感覺到興奮或是感動等,這便顯示了你對這樣事務是懷有熱情的。

 

於是乎,你便專注心力投入其中,選擇了它作為你的一生的工作與事業,甚至可以說是你自我實現的場域或道路,那麼你其實便找到了自己的天命,並正在實踐自己的天命了。

 

當然能夠找到自己的天命,並實踐天命的人,是值得慶幸的,也是幸福的,那需要努力專注的學習與耕耘,需要勇氣與堅持,有時還需要一點機緣與運氣。

 

順著天命這個話題,我往往會問問在場的聽眾:「當一個人的天生資質與熱情結合之處是天命,那麼如果一個人對某個領域很有熱情,但其在此一領域之資質與表現並不算突出時,那又算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興趣」,如果你很喜歡從事某些活動與才藝,但表現並不能算是優異,那還是值得恭喜,因為你又發現自己多了一項興趣了!

 

 

 

 

 

 

 

 

 

7.      人生的第四棵大樹:適當的休閒生活

 

休閒生活的定義與功能

可以轉換經驗與情緒的

可以讓人經驗到放鬆或愉快之心情的

有益於身心健康或帶來正面經驗的

 

能夠經常擁有輕鬆愉快的休閒時光,乃是幸福人生的指標之一。

 

中華民族的子民過去的傳統是重視工作勞動與勤快,而輕視休閒與放鬆安逸的。

 

有些人對於「休閒」這件事有點嗤之以鼻,或認為毋須認真看待休閒生活的品質,甚至認為休閒是一種罪惡,唯好逸惡勞的人才會注重休閒的品質。

 

其實這樣的觀念才是不健康的。

 

 

不懂得休閒其實是一種人生的缺陷

 

從心靈健康與人生整體的層面來看,我發現,不懂得休閒,不會休閒,或是長期以來沒有時間休閒的人,其實可以說是一種人生的缺陷,並且隱藏著一些人生的危機。

 

人生快樂與否,有時候,就跟一個人休閒生活的品質密切相關。

 

我們先來想像一個完全沒有休閒生活或是休閒能力的人,他每天工作超時,下班後,又把上班時所發生的衝突、壓力與挫折等經驗與情緒給帶回家裡去,並且在回家後,因為沒有什有趣好玩或可讓人放鬆的事情與活動可以投入,便一個人悶坐在客廳裡,任憑電視的畫面流動著,腦子卻仍繼續充斥著白天發生的那些不愉快的思緒與畫面,可以這麼說,他一整個晚上,大部分的時間都泡在一種延續著上班時的壓力或挫折狀態的情緒之中,包括生理上與心理上的種種狀態,於是,他下班後的生活與情緒,彷彿就只是上班時的延長賽。

 

好不容易,熬到了假日,他也不知道要如何安排與調劑,於是不是睡覺,就是上上網或滑手機打發時間,要不就是無精打采的看著電視,一台換過一台,雖然心裡也並不覺得有趣。

 

而其間過去一段日子的不愉快乃不時的穿梭在其意識流裡,他的日子就這樣的過著,色調是灰暗的,一種似乎是屬於他人生的,無法擺脫壓力而總是鬱鬱寡歡的基調。

 

我前面說了,類似這樣一種不懂得休閒,不會休閒,或是長期以來沒有時間休閒的人,其實是一種人生的缺陷,並且隱藏著一些人生的危機。

 

那缺陷便是生命裡明白的少了些快樂,少了些歡愉,少了些輕鬆與自在,便是他的self裡缺少了一種可以快樂生活的能力。

 

而那危機,也可能是失眠、胃潰瘍、憂鬱症等困擾在日後的殷勤造訪,以及缺乏活力與色彩的人生,他很可能就這麼無法放鬆的、焦慮又鬱鬱寡歡的過了一輩子,到了晚年才驚覺人生少了些可以潤滑生命的調劑與養份,少了些可以閃亮生活的素材,以及一些美好的經驗與記憶,而多了些空洞與缺憾,或緊緊相隨的偏頭痛、胃潰瘍與高血壓。

 

 

憂鬱與休閒能力的匱乏

 

就我的臨床經驗顯示,一個有著憂鬱特質的人往往也是在休閒生活方面乏善可陳的人,可以這麼說,休閒的能力其實也透露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過著快樂生活的能力,也就是一個人是否能夠經常享受與擁有快樂時光的能力。

 

在我所治療的許多dysthymic disorder(一種較輕度卻長期持續的憂鬱狀態)的個案中,可以發現,儘管我使用抗憂鬱藥物來幫助這些個案們改善了部份的憂鬱情緒,但即使在藥物的協助之下,她們依舊不快樂。

 

追根究底,可以發現其實,更根本的原因是,她們缺乏快樂的能力,也就說她們以前並沒有發展出來這些所謂快樂的能力,其中也包括本章所說的這一大區塊,她們缺乏休閒的生活,或者也可以這麼說她們沒有養成休閒的習慣,亦或是她們根本就缺乏休閒的能力。

 

如我在談self的發展時所說的,興趣的發展與休閒的培養乃是self 發展的一部分,所以興趣與休閒能力的匱乏,其實也可以說是self的一種障礙。而大部分心因性憂鬱症的患者都沒有培養出興趣與休閒的習慣。

 

 

 

 

 

休閒的功能與重要性

 

休閒生活其實是為了讓人們能夠擁有更多愉快而美好的時光。

 

為了讓人生幸福圓滿,我們希望生活中能夠擁有更多愉快而美好的時光,而休閒生活就是為了人生之中充滿了許多愉快而美好的時光與經驗。

 

當我這麼闡述時,你可能也跟我一樣,會發現其實有時候用「休閒」兩字來描述休閒生活,其實乃有其未盡貼切完善之處,

 

因為,休閒兩字會讓人有一種錯覺,認為休閒乃是休息的時候與有閒的時候,才能去進行的事,或者會有一種迷思,休閒乃是有錢又有閒的人才能夠去進行的。

 

又或者,這其中乃意涵著,工作為正,休閒為副;工作是主要的,休閒乃屬次要的。

 

其實,為了擁有美好與幸福的人生,工作與休閒乃具有著同等的重要性。

 

對於總認為休閒是浪費時間的人來說,我會建議不妨試著以「去讓自己擁有愉快而美好的時光」這樣的說法來取代「休閒」這個語詞。

 

當在文字上做了這樣的取代以後,你就會發現,如果一個人的休閒生活十分匱乏時,那麼其結果不是他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浪費在休閒生活上,而是我們就找到了他之所以在生活中缺乏愉快與美好經驗與時光的重要原因了。

 

 

輕鬆、愉快而美好的時光

 

看一個人如何安排與渡過他的下班與假日時光,往往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人生幸福程度大約如何。

 

像我在身心科門診看到的許多憂鬱症的個案,他們在往往在忙完家事或是工作之後,就不知道要做些什麼了,也就是說他們的休閒生活是極其貧乏的,他們不知道要怎麼愉快的過日子,他們過去沒有機會發展出愉快生活的能力,其中之ㄧ就是休閒。

 

所以我常講,那些長期鬱鬱寡歡,甚至因而被診斷為憂鬱症的個案們,就算醫師以抗憂鬱藥物改善了他部分憂鬱的情緒,但整體來說,他的人生還是離快樂幸福有一大段距離,因為他的生活裡除了為工作或照顧家人而忙碌之外,在其他屬於自己的空閒時間裡,他並不知道如何讓自己能夠擁有一段或輕鬆愉快,或充實滋潤的時光,也就是說,他們不曉得怎樣快樂的過日子,或是怎樣過快樂的日子!

 

身為現代人,不論妳是家庭主婦或從事任何一項工作,其工作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會帶來程度不一的壓力。

 

而一個人承受壓力的能力與狀態其實就像是一條彈簧。

 

眾人皆知,要讓一條彈簧能常保其彈性,就必須讓彈簧在合理的承受一段時間的重量之後,能夠卸下其重量,讓彈簧恢復為不須承重之狀態,這樣才能長久維持彈簧的彈性,不讓彈簧的彈性疲乏。

 

而身心的狀態不也是如此,工作或生活中的壓力就等於是彈簧承受的重量,身心是那彈簧,要讓身心常保健康,就要讓身心在每天承受一定程度的壓力後,能夠擁有一段放鬆愉快的時光,這就是休閒生活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ㄧ。

 

所說「原因之ㄧ」,乃是因為這種說法所傳遞的意涵乃是藉著休閒來調適壓力;然而,休閒其實有其更「高尚」的意義與功用。

 

那就是,休閒生活本來就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部份,是生命內涵的重要元素之ㄧ,若真要以服務論來說,休閒不只是為了工作與壓力來服務,休閒更直接是生命內涵與品質的一部份。

 

所以對於那些害怕休閒生活會浪費了生命的時光,或躭擱的事業的進度的人,而因而使得休閒生活從缺的人,其實,在我的眼中,他的生命狀態之匱乏反而是因為缺少了這個重要的生命元素。

 

 

均衡而愉快的休閒生活(中庸哲學 & 活在當下,讓自己經常擁有放鬆愉快的時光)

 

人類既是理智的動物,也是感覺的動物,而且在做決定的時候,人往往是感覺勝過理智的。

 

既然人是感覺的動物,而幸福可以說是人類所希望擁有的最高層次的感覺,而這種高層次的幸福感,往往又建構在無數的一個接續著一個的或大或小的美好或正面的經驗之上,其中之ㄧ大宗就是我們要能夠讓自己經常擁有輕鬆愉快的時光,

而要讓自己能夠經常擁有輕鬆愉快時光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能夠去培養與發展出自己所喜歡的休閒活動與習慣。

 

所謂的休閒活動,指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當投入其中時,可以讓人經驗到放鬆愉快的時光之類的活動。

 

事實上,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去擁有放鬆愉快的時光,是一件說來平常,卻又極為重要的事。

 

在我看身心科門診的時候,常會發現大部分患有憂鬱症的病患,在日常生活之中,其休閒生活也是極為貧乏的。

 

而她們的休閒活動之所以如此貧乏,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們從小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沒有機會與環境透過陪伴與引導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興趣與嗜好。

 

事實上,在我所服務的小鎮醫院裡所遇到的許多婦女,她們從小可以說是吃苦長大的,因為家庭經濟上的貧窮與清苦,她們往往在小學的時候,就被要求要從事過多的家務,如掃地、拖地、洗碗、洗衣服、負責照顧弟妹等等,其實適當的讓孩子做家事,對於孩子來說是件好事,可以培養出未來所需要的良好生活能力與習慣。

 

但是如果讓孩子負擔的家務過量,進而剝奪了他在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快樂成長的時光與經驗」時,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而決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否能夠有足夠的快樂經驗者,不光是孩子做家事的量與時間之長短,更重要的是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的心態與人格特質,以及家庭所塑造的氣氛與心理環境等。

 

試想一個為人父母者經常會帶著孩子去從事各種愉快活動的家庭,孩子們自然會在這種愉快自在的氣氛之中,逐漸的培養出自己所喜歡的興趣與休閒活動,這就是一種能夠去擁有輕鬆與快樂經驗的能力與習慣。

 

相對的,當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既嚴肅又疏離,家中氣氛總是充滿緊張不安的氣息,父母親鮮少會帶著孩子去從事任何愉快與有趣之活動的家庭,反而總是要孩子負責過量的家中雜務時,這樣的孩子在日後之所以未能發展出適當的休閒活動,也是可以瞭解的了。

 

而當一個人在生活中,只有辛苦的勞動,又充斥著壓力或衝突,而嚴重的缺乏輕鬆愉快的活動時光時,他又將如何去建構自己快樂幸福的人生呢。

 

 

多元的休閒生活形式

 

我想,一個人,除了看電視以外(適度的看電視我認為也是一件好事),至少要擁有三種以上可以讓自己放鬆愉快的方式。

 

許多承擔重責大任的企業家或政治人物也都有自己的休閒方式,像是眾所皆知的,張忠謀喜歡打橋牌,許文龍喜歡拉小提琴,馬英九喜歡運動,郝柏村喜歡游泳,陳文茜喜歡聽音樂與閱讀等。

 

像我自己喜歡且經常去從事的活動就包括了聽音樂、閱讀、散步(我們家有好幾個經常會去散步的地方)、彈琴、游泳、跳禪舞、騎自行車….

 

隨手捻來,就有不少可以讓我去經驗快樂與放鬆的方式與時光,就能夠去經驗一段不必是奢侈偉大的美好感覺。

 

休閒生活的內容可以是多元化的,一般的休閒型態可以分類如下:

 

放鬆、愉快的(散步、聊天、電視、上網、音樂…)

動腦的、有趣的(下棋、玩牌、打麻將、演算數學…)

運動的(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爬山、仰臥起坐…)

跳舞:有氧舞蹈,禪舞

學習與吸收的;閱讀的( 知識、趣味、智慧、感動、共鳴…)

戶外活動,玩耍的(玩遊戲、擲飛盤、放風箏…),兜風

親近自然(山、海、花草、賞鳥……)

旅行,露營,探索與冒險

靜坐 (每天靜坐十分鐘)

欣賞與感受的,自娛或表演的,創作或發明的

 

 

最簡單的讓人放鬆、愉快的休閒型態

 

休閒可以是很簡單的,像是散步、聊天等,散步聊天可以說是最簡單而廉價的休閒方式。

 

夏天的時候,太陽下山的晚,我從醫院回到家中時,都還有時間可以帶著家人去海邊散個步,我發現,每次只要信步走在一個步道幽徑上,心情就自然的放鬆了下來。

 

再加上散步時與家人隨興所致的閒聊著,就讓輕鬆而簡單的時光更形愉快幸福了!

 

電視、上網、聽音樂…等,對於現代人來說可以說是很容易去進行的休閒方式,過去,有幾次當我在講座進行中,突然問道聽眾們「請問,看電視與上網算不算是休閒?」通常經我這麼一問,台下的聽眾往往會多了些猜疑,這時我會告訴大家:「別懷疑,看電視與上網當然也是休閒方式之ㄧ!」

 

我下班回到家裡,或是在家用完餐以後,有空檔時,常常也會很自然的在客廳的沙發上坐著,打開電視,手裡拿著遙控器,任意的轉台。

 

我會引導大家想一想,如果一個人在上班的時候,總是被他那嚴格的主管盯的瞧,搞的神經緊張兮兮的,那麼,你可以想像,當他回到家裡,以慵懶而不拘束的姿勢坐在沙發上,手裡拿著遙控器,隨自己的高興想轉台就轉台時,這其中其實有一種自由自在,又不再受人掌控的感覺,這種感覺自然有助於放鬆的。

 

而看電視往往也是最不費精神的一種活動,不論你是看韓劇、新聞、綜藝節目或是國家地理頻道都好。

 

所以不論是看電視或是上網,也都是簡單易行的休閒,並不需要去否定看電視的價值與休閒功能。

 

但是,我也會做出一些但書:看電視也要適量,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要能符合均衡的原則。怎麼說呢?

 

像我在鳳林醫院服務時,該院因為是一個地屬偏遠的鄉下小醫院,所以下班後可以去的地方也不多(其實要看你怎麼過生活的),所以有一位女性醫師從北部來此服務時,晚上吃完晚餐,就只有待在家裡看電視,她超愛看韓劇,所以一個晚上可以連續看上四、五個小時的韓劇,然後上床睡覺去。

 

她顯然就沒有把握到均衡的原則,而花了太多的時間在看電視,讓生活也失衡了。

 

像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一、要動靜平衡,坐太久來,最好是能增加一些運動。

 

二,就算是真那麼喜歡看電視,我也會建議她試著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取得的平衡,所以,不妨看完幾集韓劇後(中當然最好能離開電視做一些休息),轉台到國家地理或是discovery頻道等,去收看一些知性的節目,來作為調劑。

 

我說到這兒,聽眾們往往會笑出聲來,很好,這一方面是我要的效果,但這略帶玩笑性的說法之中,也蘊涵了我那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取得平衡的主張,這也可以用在很多方面,看倌不妨參考之。

 

 

音樂

 

音樂的功能:讓人放鬆,讓人愉快,讓人感動,讓人振奮,讓人擁有美好的時光。

 

相信嗎,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並不聽音樂。

 

不聽音樂一點也不可恥,但,對於像我這樣喜歡聽音樂,並經常從聆聽音樂之中經驗到美好時光的人來說,不聽音樂,實在可惜了一些。

 

音樂,其實可以是便宜,又屬於高層次的休閒方式之ㄧ。

 

那些對於音樂有感受能力的人就知道,音樂往往能夠輕易快速又有效的轉換一個人的感受與心情,不過前提是要先培養出對音樂能夠的敏感度與感受力。

 

的確,每個人對於音樂的感受力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同的人能從聆聽音樂所得到的經驗也不盡相同,甚至差異頗大的。

 

有些人能夠透過聆聽音樂去感受放鬆、愉快、悲傷、興奮……等不同的心情。

 

有些人卻對音樂缺乏感受力,因而,自然也難以透過聆聽音樂來轉換感受與心情。

 

基本上,這種對音樂的感受性,有一大部分乃與成長過程中的經驗與環境頗有關聯,

 

簡單的說,在一個缺乏音樂氛圍的成長環境中長大,或是其父母對音樂甚為排斥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就欠缺了去發展出良好音樂感受性的機會。

 

相對的,如果一個孩子經常在悠揚的音樂聲中愉快的成長,她很自然就可以發展出對音樂的感受性,以及逐漸養成鑑賞的能力。

 

對我來說,音樂在我人生的某個階段,甚至不只是休閒,而是一種救贖。

 

例如我在讀國防醫院的頭幾年,因為志趣不合,精神上並不感覺愉快安定,當時的我所偏愛聆聽的new age音樂,對我來說,便有著一定程度的安定與撫慰的能力。

 

我聽音樂的時候,有時是當閱讀時的背景音樂,有時是以音樂來隔離外面環境中的噪音,有時是當作靜坐冥想時的背景音樂。

 

更有許多時候,我會隨著音樂起舞(請參閱禪舞一章),當我跳禪舞的時候,往往會經驗到更深層的和諧放鬆、愉悅與感動,雖然觀者常常會笑個不停。

 

 

動腦的、有趣的(下棋、玩牌、打麻將、數學…)

 

也有不少休閒活動乃是屬於動腦式的,像是下棋、玩橋牌、打麻將、甚至是演算數學…等。

 

數學之作為休閒方式之ㄧ

 

「你可以想像有人會把數學當作是休閒活動嗎?」當我在講座進行中做這樣的詢問時,聽眾大多會露出狐疑的表情。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我就不會自找麻煩去傷這個腦筋。

 

數年年,我有一位高中同學路過我所服務的醫院順道來看我,多年未見,聊著聊著,也談到平常彼此都在做些甚麼嗜好休閒,他便提到彈鋼琴,還有自己從網路上去找數學題目來解題,那時我聽了也覺得,這同學果然不同凡響。

 

他是我建中時的同學,當時就見他似乎讀得輕輕鬆鬆的,輕易的就名列班上前三名。那時,當我還在為高中數學掙扎時,他已經拿著大學微積分的書籍在翻閱了。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天才型的同學,其實往往也有家學淵源,聽說他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可見從小就有特別的栽培,跟我們這些眷村裡野孩子的成長過程自然頗不相同。(我這麼說,完全沒有對自己或眷村孩子的貶抑之意,只是強調有些特殊才能與興趣的培養,其實也要有特殊的環境與資源。很多天才,其實是成長過程中多了些旁人所沒有的資源。而我則為我等那野孩子般的成長環境感到慶幸!)

 

我那把解數學當作休閒的同學算是奇葩之一,就像我高中領有一成績優秀的同學,後來行醫之後,仍把學習英文當作是休閒一般,還開了個分享英文學習的粉絲專業,樂此不疲。這位同學乃是我們班上第一名畢業,絕對傑出,幾十年以後,在同學重逢的群組中,我也才窺知,他與其他也是名列前茅的同學,當時一起去名師補習班補習英文的趣事,而那時,兀自在學習苦海掙扎的我,還以為這些優秀同學也都是不需要補習的。

 

 

關於運動

 

所有的專家在談論到健康與休閒的主題時,都會強調運動的重要性。

 

個人也非常贊成與鼓勵每個人都能夠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但我所強調與主張乃是溫和且適度的運動,而不建議經常去進行過於激烈或過度的運動。

 

2010十月,美國有一位知名的游泳選手在訓練過程中猝死,有報導就指出懷疑就是因位過度的訓練所導致其身體處於過於疲勞的狀態。

 

倡導中庸之道的我,向來就主張溫和的運動,所以以跑步來說,我主張適度的慢跑就好,馬拉松與一些競速形式的賽跑,說實在的強度都過激與過勞了些,我並鼓勵經常為之。

 

以前有時間也方便時,我也喜歡游泳,而游泳的時候,也不會刻意去追求速度,而是讓身體以順暢的狀態,並交替以自由式、蛙式、蝶式與仰式等姿勢游動著,每次游上個五百到一千公尺的距離,舒暢就好。

 

不論慢跑或是游泳,我其實強調「順暢與適中」,而非「激烈與強力」。

 

依循著「順暢與適中」的原則,我通常也不會一到泳池邊,噗通一個就下水開始猛力的游去(就算是在岸上已經做完暖身也不會如此),我乃會先坐在池邊,讓腳跟小腿浸在水中,由小腿大腿依序讓身體逐漸的來適應水的溫度,待寒意消退後,才躍入水中,開始游泳。

 

 

 

 

關於有氧與無氧運動之差異

 

有氧運動是指在運動過程中,乃是以氧化作用來作為其能量的主要來源之運動型態。

 

通常指的是一種較緩和,且進行時間較長(如持續進行二、三十分鐘以上),且不會讓身體在短時間之內(幾分鐘之內)便造成過度負擔的運動型態。

 

例如說是慢跑、游泳、有氧舞蹈、健行…..等等,這類的運動往往在進行了約二三十分鐘之後,呼吸會有一定程度的喘氣,但不會像在進行完百公尺衝刺後,會氣喘如牛。

 

而在進行了激烈的無氧運動過程之後,則會立刻感到氣喘如牛,精疲力竭,第二天往往也會發覺有明顯之肌肉酸痛的情形,有氧運動則不會如此。

 

以有氧與無氧運動來說,有氧運動方能有助於脂肪的代謝與瘦身,並有助於心肺功能的提升。

 

而如仰臥起坐與伏地挺身,或是舉啞鈴與其他重量訓練等無氧運動,其效果則在於增強肌力與健美。

 

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能夠每天進行二十分鐘的有氧運動,與五、六分鐘的無氧運動,再接著五、六分鐘的伸展動作,便是極佳的比例,既可鍛鍊心肺功能,獲得瘦身的效果,也有助於維持適度的健美體態。

 

 

大腦製造的快樂賀爾蒙
體內自然產生的鴉片(Morphine)

 

Endorphin 腦內啡,安多芬

Enkephalin:腦啡呔

 

適度的運動能讓腦部釋放出可以讓人感到放鬆與愉悅的紓壓荷爾蒙,如Endorphin(腦內啡,安多芬)與Enkephalin(腦啡呔)等,達到減壓與讓人愉悅的效果。

 

但是要讓腦部釋放出足夠量的Endorphin(腦內啡,安多芬)等,往往需要進行足夠長度的運動,以一般的有氧運動來說,當你運動約十分鐘時,體內的腦內啡便已在逐漸分泌釋放中,而通常要待運動持續進行了二、三十分鐘時,大腦內的腦內啡的分泌與釋放才會達到理想的程度。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些人會表示去運動了,卻沒什麼感覺,那多半是因為其運動的時間太短,尚不足以讓腦內啡分泌到足夠的濃度呢。

 

不過運動時間的長短,仍要以其個人之身體健康狀態為主要之考慮。

 

 

跳舞:有氧舞蹈,禪舞

 

跳舞是一種很好的運動,而且對喜歡跳舞的人而言,跳舞往往要比一般如慢跑與游泳等運動讓人更感到愉悅,原因是跳舞乃是結合了音樂與更豐富且有層次的肢體運動。

 

如同我喜歡說唱歌乃是天賦人權,同樣的,跳舞也是天賦人權之ㄧ。

 

在孩童的時代,聽到音樂時,大部分的孩子都會隨著音樂而擺動或舞動著自己的身體。

 

跳舞可以讓人愉快,所以我鼓勵每個人都來跳舞,我指的不只是國標舞或disco之類的舞蹈,而其實更鼓勵的是一種聽到音樂時,可以讓身體隨著音樂所帶來的感覺而去進行的自由舞動呢。

 

對於我來說,這樣的跳舞型態所注重的乃是讓身體自由,讓身體融入音樂,無需要任何專業的訓練與型式。

 

事實上,我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隨著音樂而起舞,隨興且自由自在的,我認為這是一種讓靈魂自由與釋放的方式,且以讓人體驗到不同層次的愉快與放鬆!

 

關於禪舞,請參閱附錄二

 

 

深層放鬆的方式:靜坐,冥想,瑜珈,禪舞,聆聽音樂,繪畫,其他可以讓人投入與陶醉的活動。

 

 

 

學習與吸收的;閱讀的( 知識、趣味、智慧、感動、共鳴…)

 

學習與吸收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與吸收乃可以給人帶來充實與進步的感覺。

 

在休閒的時光裡,放鬆愉快的經驗固然是歡迎的,但如果察覺到在輕鬆愉快之餘,似乎也存在著某些程度的不足或空乏的感覺時,這時候,可以藉著習學與吸收的過程,而帶來一種充實與進步的感覺,

 

而這種與充實進步的感覺相關的需要,其實對於人們來說,從小到老都存在著,只是在學生時期,不斷的學習與吸收的過程,讓這種感覺幾乎滿溢了,甚至變成了辛苦的事。

 

而這種渴望,在畢業投入社會幾年之後,又會開始浮現,然後一直到老。

 

以我的父親為例,他在年過八十的時候,開始出現了強烈的學習英文的動機,

對於父親這樣的動機,我在一開始時,覺得他這樣的想法有些無謂,這把年紀學英文似乎是在浪費生命。

 

後來,我領悟到,他乃是透過學習英文的投入,來經驗到那種透過學習與吸收所伴隨而來的充實與進步的感覺,而完全不需要去在乎他現在學英文,究竟還有多少實戰的價值,那時,當我有了這層明白之後,我不但不再對他學習英文一事抱著冷嘲熱諷或是看熱鬧的心理,反而在適當的時機,幫他挑選了一些學英文的有聲教材,還送給他一台小型的MP3 CD播放器,讓他更愉快的學習。

 

 

閱讀

 

談到了閱讀時,我總會說:「如果你喜歡閱讀的話,那是上帝所賜於妳的恩寵之ㄧ,就因為如此,如果你就是喜歡閱讀的人,你應該要為自己感到慶幸。」

 

真的,你要感到很幸運,因為十個人之中,可能只有一兩個人真正喜歡閱讀,並能從閱讀中享受美好時光呢。

 

自己的閱讀能力並不怎麼強大快速,但我喜歡慢慢地閱讀,並經常能享受閱讀的時光,或者應該這麼說,我會經常藉著閱讀來讓自己擁有那種或者是有趣放鬆,或者是新奇充實的感覺。

 

當心情浮躁的時候,我會藉著閱讀來讓心靈安定下來;當覺得有些貧乏或空虛的時候,我會藉著閱讀而感到充實;當我挫折的時候,我可以透過閱讀而獲得安慰或鼓舞。

 

閱讀是我最常用來轉換自己的經驗狀態與情緒的途徑之ㄧ,而我也會為了不同的目的,而來讀不同性質的書;當然也會隨便碰到什麼書就看什麼書。

 

不過多年來,我發現自己在閱讀方面也會很自然的在知性與感性之間取得平衡。

 

例如說,我可能在看了一兩本小說之後,便換個胃口,去找一些歷史方面的書籍來看看。

 

有的時候,看那些寫給成人看的書顯得太艱深繁複了,我便會取來那些寫給青少年看的書來閱讀,不傷腦筋又有內容,少了燒腦的挫折,多了輕鬆閱讀的愉悅(尤其是在陪著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祝福天下每一個人,都能夠把閱讀當作是自己的休閒活動之ㄧ,因為我知道總是有一畦一畦的美好滋味蘊藏在其中等著你去發掘與品嚐。

 

 

戶外活動,玩耍的(玩遊戲、擲飛盤、放風箏…),兜風

 

你有多久沒去擲飛盤與放風箏了,找個時間再去感受一下,當風箏迎風飛升時的興奮與快樂吧!

 

親近自然(山、海、花草、賞鳥……)

 

我們一家過去在花蓮美崙住了二十多年,所以有幸去過七星潭無數次,每一回在海畔散步,或面對著遼闊的大海眺望,或是迎著海風騎乘腳踏車,總是自然的就感到舒暢寬闊了!

 

當然也走過好幾回美崙山與左昌步道,美崙山小巧玲瓏,可以眺望花蓮市與太平洋;而有機會的話,去左昌步道看看在樹林間跳耀的獼猴吧,每次的跳躍,都會喚起你內心的歡呼!

 

東海岸的石梯坪也是我的最愛之一,不太費勁的就登上了臨海的單面山,然後便可以360 度的眺望山與海的秀麗綿長與開闊無邊!

 

其他花東縱谷的產業道路等,也都是我曾經親膩的對象。

 

我有位大學同學對鳥類頗有研究,顯然從賞鳥中體驗過不少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樂趣。

 

最近幾年,當我展開了職業生涯,每個工作天都要看診之際,有位自在瀟灑的同學常在臉書上呈現了他隻身在山林中健行的身影,與在海邊獨自露營的光景,他顯然對親近大自然這件事上了癮,令人欽羨。

 

每個人親近大自然的時期可能不同,不論是與朋友結伴,或是一人獨行,總也享受了大自然所帶來的恩賜!

 

 

旅行,露營,探索與冒險

 

對於平常總是規律上下班的上班族而言,偶爾出去旅行一趟,自然是一種很好的調劑。

 

旅行總能夠帶來新鮮的體驗,以突破日常生活的一陳不變與因持續的穩定所帶來的單調感等,而讓人經驗到新奇、改變、多元的刺激,異國的風情,或是換一個城市的生活體驗,像是把心靈的房間重新上了一層不同顏色的漆,或是更換了心門外的景緻,因而更豐富了生命中的風景、際遇與內涵。

 

對我這樣的一個算是以居家生活為主的男子來說,旅行便成了居家生活中的調劑。有的時候,我們會全家一起去旅行個幾天;也有的時候,我會一個人去做個短期旅行(有時是一日來回,有時則是三天兩夜),尤其是趁著開會之便時。

 

而每一次旅行回來,也會讓我更珍惜簡單而平實的居家生活,並更能夠繼續地活在當下(旅行的時候旅行,生活的時候生活)。

 

當然對於前面我曾提到的那位經常一個人獨自去旅行、露營的同學,我也好生欽羨佩服,我可不敢一個人夜晚住在四下無人的山林或海邊!

 

對於這種事,像我這樣膽小的人就結伴而行吧!

 

 

靜坐

 

現代人的腦子經常是充斥的各種資訊,有許多的事情要去進行,諸多的細節要注意,工作與家庭上也各有讓人掛心之事,這樣的一顆忙碌的腦袋,可就需要每天能夠有一段時間能夠讓自己靜下來,讓腦袋停止運轉,於是,每天靜坐個五分鐘到十分鐘,都是件好事。

 

靜坐,不必是為了求得什麼神秘的經驗,只要能夠讓腦袋休息,讓身心放鬆,感受寧靜與和諧,便已足矣,何妨試試。

 

每天靜坐十分鐘

 

我說每天靜坐十分鐘,其實那十分鐘若坐的舒服,能夠發揮靜心的功能,十分鐘便成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也未曾不可。

 

我主張的靜坐,並不強調那種神祕經驗的狀態,而是歡迎去藉著靜坐來達到一種放鬆與靜心安定的狀態。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大部分清醒的時候,我們的腦筋總是不停的運作著,不是透過各種感官來接受各種訊息與刺激,就是不斷的思考,判斷,做決定,或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的,所以每天如果能夠有一段時間讓腦子完全淨空,把所有的思緒與雜念都擱置或放下,自然是一種良好的精神調劑。

 

睡眠可以達成讓腦子休息的功能,但如果在清醒的時光裡,每天也讓腦子空白個十到三十分鐘,這段經驗,本身就具有紓壓與放鬆身心的功能,並有助於稍後的入睡。

 

 

欣賞與感受的,自娛或表演的,創作或發明的

 

對於美麗事物的接近、欣賞,可以帶來歡愉與感動,所以,有機會的話,讓美的元素經常存在與散佈在生活之中吧。

 

 

休閒乃是紓壓的利器

 

前面說過,從事休閒活動,讓自己能夠經常擁有放鬆與愉快的時光,也是壓力調適的利器,其道理就像彈簧之彈性一般,若持續處在緊張的狀態,彈性很快就會疲乏,而若能夠適時的一緊一鬆,讓繃緊與放鬆的狀態輪流交替,就持夠長保其彈性於不墜。

 

總之,在一段緊張忙碌之後,休閒時光乃能將你的狀態調整到原先完好的樣貌,恢復生命的韌性,讓你在享受自在與愉快的滋味,並充電完畢之後,繼續回到工作場域去自我發揮。

 

 

去培養與發展出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

 

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培養與發展出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關於休閒生活的培養,十八歲以前是父母的責任,以後則是自己的責任。

 

倘使你過去沒有機會發展出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那麼與其去耗費精力去怪自己的父母親不是一個稱職與滋養的父母,不如開始去開發自己的興趣,並順著感覺,重新去培養與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休閒與興趣。

 

像我對於游泳的喜歡與享受,也並非自幼發展而成的,事實上,記憶中,總是忙於公務(父親以前是軍人)的父親不曾帶我們去過游泳池 ,母親則是一個總是操心過度的旱鴨子,一直到大學畢業時,我的游泳技術仍只有蛙式尚可,自由式則頗為爭扎的狀態,直到近四十歲左右,我的游泳技術才在持續的自我練習之下,越行順暢。

 

現在在池中我總是以自由式、蛙式、仰式與蝶式等四種泳式交替的游著,ㄧ來可以去運動到不同的肌肉與筋骨,再者可以讓游泳的過程富有更多的樂趣。

 

曾經有幾年的時間,游泳可以說是我最喜愛的運動之ㄧ,每次游泳完畢,我通常還會接著去做一些水中spa與蒸汽浴與烤箱等,這樣的過程總能讓我身心鬆弛又活力倍增。

 

 

 

休閒生活可以簡單,也可以多元豐富

 

休閒玩耍的(看電視電影,下棋玩牌,遊戲,放風箏,玩飛盤,旅行、露營)

運動的(游泳、跑步、散步、騎自行車,爬山)

跳舞:有氧舞蹈,禪舞

閱讀:帶來知性與情感上的滋潤與愉悅

學習或持續練習投入(學英文,英文閱讀,專業精進….或在自覺有興趣有意義的領域裡)

接近自然的(山、海…….

 

欣賞的(聽音樂、音樂戲劇表演之觀賞、看美術展、石雕展……

娛樂自己與家人的(唱歌,跳舞,演戲….

創作的(畫畫、寫作、繪本創作、木工、拼布、戲劇……

表演的(唱歌,跳舞,演戲,詩歌朗誦,任何形式的演出……

 

與人親密互動的(與家人自在互動的時光)

與家人自在互動的時光,陪伴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長

讓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光,是輕鬆愉快而自在的

說故事、跟孩子一起玩遊戲、一起看電影、跟孩子輕鬆愉快的聊天談話互動,

一起運動,一起學琴,一起閱讀,一起學英文……………

 

 

關於休閒生活之中庸哲學

 

關於休閒生活之中庸哲學

v  動與靜之平衡

v  遊戲與學習之平衡

v  知性與感性的平衡

 

 

說到我的中庸則學,我不僅主張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談到休閒,我也主張運用中庸之道於其中,讓休閒活動的內涵得以在動與靜之間取得平衡,在遊戲與學習之間取得平衡,又在知性與感性之間取得平衡。

 

動與靜之平衡

 

我主張休閒活動能在動與靜之間取得平衡,所以對於一個喜歡運動經常去運動的人,我會建議他也去培養一些比較靜態的休閒活動,例如聽音樂、閱讀,甚至是靜坐等。

 

讓自己的身心可以在動靜之間取得平衡。

 

 

知性與感性的平衡

 

在知性與感性之間取得平衡,能夠讓頭腦與心緒更加美好而均衡。

 

如何做到知性與感性的平衡,我在講座中常會以半開玩笑的口吻說,如果一個人主要的休閒就是看電視,她能一整個晚上都在看電視,而不做其他的事(這當然不符合我所主張的均衡哲學,動靜之間平衡那一關就沒有通過),那我就會建議她在看完一兩部韓劇之後,可以轉台去看看國家地理頻道或是discovery頻道之類的節目,讓大腦也能夠在感性與知性之間取得平衡。

 

想我在假日陪伴孩子們的過程中,也會不著痕跡的引導孩子們,在花個四十分鐘演算數學之後,休息一下,再去閱讀自己手中的故事書,這其中,也不知不覺的讓她學習在知性與感性之間平衡生活之道。

 

 

 

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

 

讀者在這本書中,會反覆聽到我所主張的「中庸哲學」,而在我那強調均衡生活的「中庸哲學」守則中的第一條,就是鼓勵人們要試著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那些因為過勞死而不幸結束人生的人,簡單的說,他們就是因為個人在工作與休閒之間明顯的失衡,過度的偏向了過量的工作,而休閒卻付之闕如,最後身心在不堪負荷之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悔之已晚。

 

 

遊戲與學習之平衡

對於學生,我也主張在遊戲與學習之間取得平衡,所以我們家的週末時光,總是在一半玩(包括音樂、運動、到海邊走走、旅行等等),一半學習的原則下度過,所以我們假日生活,經常是既愉快又充實的。

 

 

均衡、快樂而豐富的生命內涵

 

將以上的元素(其中很多元素本身是互相重疊交集的)均衡和諧的混合與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而非硬擠猛塞),變成生活的常態,你便擁有了一種均衡(豐富)而愉快的生活內涵了,那是一種幸福自在的生命狀態之基石。

 

均衡且富有彈性休閒生活,讓一個人能夠輕鬆的汲取快樂,在生活中,能夠反覆的經驗到美好的感覺,這種豐富不必須是身家財產上的富有(但也歡迎富裕),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豐盛愉快!

 

 

我的休閒與放鬆方式

 

動態的:

散步

跳禪舞

隨音樂而舞

游泳

慢跑

 

 

靜態的:

閱讀

在家看一部電影

聽音樂

靜坐

冥想

看一節國家地理頻道的影片

 

在運動方面,年輕的時候,我最常從事的運動,依序是游泳、慢跑與其自行車,

其他如跳禪舞則是我經常在有事沒事時,會在餐桌旁或是自家圖書館裡隨時來上一段的柔性舞動。

 

忙碌或天候不佳時,我也會在的躺椅上做個十幾下的仰臥起坐,維持最低限度的運動量。

 

這些都是很好的習慣,既可維持體態的健康,又可以舒暢身心。

 

現在年紀漸長,且每天看診的時間多,散步則成了我最常進行的休閒運動。

 

在靜態的休閒方面,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放鬆方式,在大部分的時候,我只要隨便選擇一小章節或篇幅的文字,也許是一則歷史故事,也許是小說或遊記的某個章節,或是散文等,這時候,我沒有閱讀的壓力,只需要去慢慢的細細的品味這些文字。就只需要這樣簡單的過程,常常就能夠將內心導引到一種寧靜放鬆的狀態。

 

對我來說,這種簡單的閱讀方式,乃是快速又有效的放鬆方式之ㄧ。

 

而執業之後,看診的時間較長,工作結束後,回到家裡,看看電視,有時看一部電影(因時間有限,有時會分兩三天看完),對我來說也是常做的休閒與放鬆方式。

 

在音樂方面,之前退休後,在花蓮家裏,常常在用完餐後,會坐在鋼琴前面,彈上幾首曲子,多半是一些自己熟悉的歌謠,我幼年時沒有機會學樂器,但自己一直喜歡音樂,所以後來,為了女兒學琴,家裡買來了二手鋼琴,我沒事也會摸一摸鋼琴,摸久了,也能夠左手彈和弦,右手彈旋律,以一種帶著些爵士風格的自由風格自在的彈奏著。

 

不需要擁有怎樣高超的彈奏技巧,只要聽著優美的音符從自己的手指之間流瀉而出,你便能擁有一段舒適美好的時光,要不輕鬆愉快起來也難。

 

而在看診的空檔,聽音樂就是最容易的放鬆與調劑之道。

 

看一節國家地理頻道的影片:如果你在睡前,發現自己因為過度的擔心或煩惱某件事,又或是因為某件事腦子太興奮了,一時無法平靜下來。那麼,這時候,無論去閱讀一段文字,或是去觀賞一集國家地理頻道風格的影片,都能有助於幫助腦子平靜下來。

 

我想,或許就因我隨手可得就有好幾種有助放鬆的方式,能有助於舒壓,所以,於我,壓力往往也就在可因應的範圍了。

 

單獨進行或是呼朋引伴

 

至於休閒活動的形式也會因人的個性而有所不同。

 

比如有些人喜歡一個人獨自進行的活動,有些人則喜歡呼朋引伴的團體活動,只要讓自己覺得自在、放鬆與愉快,都好,依照本性而為之,就好!

 

 

 

論語裡面的一句話

 

論語先進篇

 

曾點所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頗為贊同。

 

這段話說的不正是一段輕鬆自在的休閒時光嘛!

 

 

 

 

 

 

 

 

8.      人生的第五棵大樹:和諧的親密關係

 

關係與親密關係

 

關係乃是指人與人之間透過彼此的相處、陪伴、互動與回應而產生的連結,而親密關係當然就是一種更親密的連結。

 

 

親密關係之於人生的意義與重要性

 

親密關係在每個人生命之中的比重,似乎並不相同。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親密關係之於人生的幸福乃佔有的相當比例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關於人生幸福與否,是否擁有健康與良好的親密關係乃是其中頗為重要的一項元素。

 

而親密關係的品質如何,對於人生幸福與否乃至關重要。

 

當一個人擁有健康、良好,且具有滋養性的親密關係時,自然可以替他的人生幸福大大的加分。

 

相對的,當一個人擁有著惡劣或糟糕的親密關係時,單是來自這親密關係裡經常發生的衝突、壓力與挫折等,往往就可以讓一個人的情緒長期陷入憂鬱或焦慮不安的狀態之中了。

 

 

親密關係的形式:愛情,男女朋友,同志伴侶,同居,婚姻,走婚,旅婚

 

關於愛情

 

愛情乃是親密關係裡的荦荦大者,有的人宣稱自己不能沒有愛情,但也有的人則表示自己是愛情的絕緣體,自己一個人過生活就好,不想有愛情的累贅。

 

 

關於婚姻

 

婚姻乃是親密關係裡的一種形式,而每個婚姻與每對夫妻的相處模式與狀態自然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差異甚大。

 

在講座中,我常把婚姻分為三種類型或層次:封閉的婚姻,開放的婚姻,以及旅婚等。

 

 

不健康的親密關係之影響

 

我在臨床上遇見過幾個被診斷為憂鬱症的個案,探究其憂鬱的根源,除了早期成長過程的匱乏或創傷經驗外,其與伴侶之間在關係上的種種問題與困境,乃是其主要的壓力與不快樂的來源。

 

每段親密關係中的可能出現的問題自然不盡相同,其實,大部分的親密關係裡都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狀況,這些狀況可能包括有個性不合、管教子女的觀點不同、三觀不合、爭吵與衝突、對彼此失去熱情、發生了感情出軌的事件、劈腿與外遇、婆媳衝突….等,所以說婚姻乃是人生的道場,一點不假。

 

在診間所遇到的個案中,有的就是因為被偶長期的脾氣差,說話難聽,難以相處等,又有的乃是因其伴侶長期以來的欺瞞與習慣性外遇等,這些關係上反覆出現的狀況都可能導致其伴侶陷入鬱鬱寡歡的狀態。

 

還有的乃是因為本身缺乏安全感,對配偶的不信任等,而對於其伴侶會有過多的監控與限制等。

 

例如,曾經有位女士的先生對於妻子既依賴,又缺乏信任感,而經常會沒由來的擔心妻子可能會與其他的異性在外面發展出曖昧的關係,所以便時時箝制妻子的行動自由,不容許妻子獨自出門逛街、訪友,甚至連出外散步與做運動都不允許。

 

這位女士就因為長期活在這種高壓與不自由的氛圍中,而逐漸呈現出鬱鬱寡歡的狀態,最後終於必須前往身心科門診尋求協助,但這類的個案,有時儘管服用醫師所開立的抗憂鬱藥物,療效卻可能十分有限。

 

其實她的問題核心很清楚,她需要去擺脫或改善這種窒息的親密關係,才是正本清源之道,而不是繼續去服用抗憂鬱藥物。試圖以抗憂鬱藥物來改善個案因為親密關係上的問題而導致的憂鬱,其實對這類案例顯然並不是一個最適當的治療選項,因為並沒有能夠真正的對症下藥。

 

類似這樣的案例,因為令人窒息且充滿箝制的親密關係而導致其陷入憂鬱的情緒狀態,在這個社會其實還並不罕見。

 

 

理想的親密關係與適合的對象

 

一段所謂理想的親密關係可能需要兩個要件,一是要能夠遇到一位讓你有感覺的人,這感覺的來源包括喜歡對方的容貌與身材,以及在一起談話互動的時候,可以感覺到自在愉快,有默契等。

 

而在互相吸引的基礎上,又發現彼此的頻率與價值觀念是接近的,彼此的互動乃是自在而愉快的,於是這樣的關係就更為加分了。

 

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對方還能夠勾起你(妳)在情慾方面的想望,那就更為加分了。

 

這樣的情慾可能來自於對方所帶給你在性感層次的吸引力,或者是你因愛情的發生而渴望與對方在身心方面結合的想望。

 

也就是說這種受到吸引的感覺,有的是先被對方的容貌或身材方面的性感所引發,有的則是先出現心靈上的契合與互相吸引,然後在愛情的基礎上,順其自然地引導了情慾上的渴望。

 

遇到一個吸引自己的人是令人歡愉興奮的事,但千萬別被這樣的吸引迷惑,或是被情緒上的興奮沖昏了頭,妳還得保持足夠的理性與冷靜,因為,為了自己的幸福,尤其是長遠的幸福,而非短暫的快樂與興奮,妳最好能夠對此一對象的人格特質與心理情緒之狀態有足夠的瞭解,例如他的情緒管理與心理調適的能力是否良好等,這其實也就是要去對對方的self 狀態有足夠的了解。

 

簡單的說,如果妳遇到一個人,在外在與才華都有吸引妳之處,但卻是一個善於欺騙、說謊,或常在壓力與挫折情境下,表現出過度的情緒反應(如不恰當的暴怒,威脅,或是摔東西,甚至是暴力攻擊等行為),這時,你自然要慎重的考慮該對象之於妳的適合性或妥當性。

 

究竟未來長期的相處,可不是只靠彼此的俊美與性感。心靈的頻率與性格特質等,乃是影響人生幸福之更重要的相關因子。

 

前面說的這些,聽似一種基本常識,但人卻常常在意亂情迷的情況下,蒙蔽了自己的眼睛,或讓衝動阻礙了自己的判斷與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尤其是當自己感到孤單或缈小的時候。

 

 

擁有理想親密關係的機率

 

那麼,遇到一個理想對象,難嗎?好像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不可否認的,機運也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理想的親密關係是一種建構在互相喜歡、吸引的基礎上,然後又能夠彼此互相接納、肯定、瞭解、陪伴、關懷、支持與鼓勵的互動關係。

 

而理想的親密關係乃是親密關係中的高標,不過,客觀務實地講,理想的親密關係有時乃是可遇不可求的。

 

 

不完美的關係,依舊能共創幸福

 

既然理想情人或對象乃是可遇不可求的,那麼,大部分的人,到了適婚年齡,卻遲遲未能遇到理想的對象,便只好退而求其次,當遇到自己可以接受的對象,相貌與身材過得去,相處起來還算自在舒適,三觀沒有嚴重的衝突,就在一起了。

 

不過,大多數的親密關係,儘管與完美和理想的關係都還有一段距離,若仍能符合良好與健康的親密關係的內涵,就依舊能成為幸福人生裡的一棵大樹。

 

其實,有的時候,一開始所認定的理想的情人,未必是長期關係裡的理想伴侶; 而也有不少一開始並不覺得十分滿意的對象,長期相處下來,反而成為了彼此的理想伴侶。

 

 

良好與健康的親密關係的內涵

 

良好與健康的親密關係乃是一種彼此能夠誠實以對,而且心靈開放且具有滋養性的親密關係。

 

我認為健康的親密關係有幾個基本的條件

1.          和諧自在的。

2.          平等互惠的。

3.          彼此能夠誠實以對,且互相信任的。

4.          適度的開放性與自由度。

 

和諧自在的

 

夫妻之間偶爾拌拌嘴,吵吵架,或為一些事情爭辯一番,基本上也都是健康的溝通的一部分,但一對伴侶在長期的關係中,基本的調性仍應該是輕鬆、自在與和諧的。

 

假設一對伴侶的關係中總是衝突與爭吵不斷,關係中充滿著壓力與不信任,且常讓彼此或其中一方感到焦慮或憂鬱,那這樣的關係就有欠健康了。

 

 

平等互惠

 

許多不健康的關係,其核心問題之ㄧ乃在於關係的不對等。例如明顯的男尊女卑,男大女小,男高女低,或是相反。

 

而在健康良好的親密關係中,大概都可以看到一個平等互惠的狀態,這平等互惠基本上乃是建立於互信、互諒,且互相尊重的基礎上。

 

誠實互信

 

誠實互信乃是健康良好的親密關係的基石。

 

在健康的關係中彼此能都能夠盡量地坦承、不欺瞞、不說謊。

 

很多關係的裂痕乃從彼此互相的不信任、隱瞞、說謊、欺騙等開始,然後因為隱瞞與欺騙等言行的累積,裂痕衝突就越來越擴大,一旦爆發,甚至就已難以收拾了。

 

適度的開放與自由

 

曾經聽友人說過,他絕對不會讓太太一個人去參加一些有男有女的聚會活動,包

括去學跳舞等,因為那會讓他覺得不放心,關於太太有可能跟其他男性接觸與互動的部分。當然他更不可能讓太太單獨跟其他的異性朋友聚會或聚餐等。這樣的關係讓人想起來顯然是封閉且窒息了些。

 

健康的親密關係應該是可以容許彼此有適度的空間與自由的。

 

當孩子小的時候,Tanya與我有時也會輪流陪伴孩子,好讓彼此可以輪流去從事些運動或參加一些活動,像是我常常一個人去游泳,她也經常一個人去參加有氧舞蹈課,或游泳與三溫暖等,或偶爾跟友人去喝個下午茶,還是逛逛街之類的。甚至彼此偶爾希望一個人去旅遊個幾天,也未嘗不可。

 

我其實鼓勵伴侶們能夠對於其彼此關係中的種種狀態隨時進行開放性的溝通,包括彼此各自所需要的時間、空間與自由度等等,只要能夠透過溝通,達成共識,親密關係之中其實可以擁有更豐沛的活水與新鮮空氣的。

 

 

讓自己也成為一個適合的對象

 

所以,適合的對象就是當遇到一個讓你有感覺的人,他的長相與身材讓你覺得順眼,甚至是欣賞,並感覺受到吸引;而相處起來感覺到自在愉快,且頻率相近,談起話來覺得有默契,可以產生共鳴。

 

彼此的價值觀念是接近的,或是可以相互接受的。

 

並且在人格特質方面,讓你覺得是值得信任的,沒有說謊欺騙的習慣與特質,不會表裡不一致,且在壓力與挫折下,不至於出現過於極端的情緒反應,如果偶爾發生爭執與衝突時,也不會暴力相向或容易失控等。

 

但話說回來,當我們在選擇一個適合的對象,一個擁有健康良好的self的對象時,我們自己是否也是這樣的對象啊?!

 

如果經過省思,發現自己是個頗有狀況的人(在個性、脾氣與self 的狀態等方面),那麼,有心的話,就慢慢的自我修正吧,或者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去尋求身心科醫師或心理諮詢等協助。

 

 

成長的經驗對於我們的親密關係影響甚鉅

 

前面我們闡述過關於self 的種種,事實上,一個人的self狀態,對於其日後的在親密關係中的狀態影響頗大。

 

如兩個擁有健康完整的self的人,在彼此互相喜歡吸引的情況下,很可能可以創造出一段美好的姻緣,與美滿幸福的人生。

 

而兩個self各自都狀況連連的人,自然也可能導引出狀況不斷的親密關係或婚姻。

 

那麼,一個還算健康的self,跟一個self頗不OK的對象結合呢?!

 

不過大部分紛擾不斷或有問題的婚姻,只要彼此有心,那應該都還有可以一起去瞭解與努力的空間吧!包括需要的時候,其中一方,或兩方都去看診尋求協助,然後,也許其中一方先接受心理諮商,在進行到一個階段時,再適時的安排伴侶或婚諮商等。又或者是兩個人都需要接受治療與協助,互相支持,既各自又一起來面對自己與彼此之間的問題!

 

 

成長經驗也影響了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期待或是排斥

 

其實,一個人對於親密關係是抱持著歡迎期待的心情,或是畏懼排斥的態度,往往受到自己成長過程中所觀察與經驗到之父母間的關係狀態,以及父母與自己的親子關係之品質的影響甚鉅。

 

那些在成長過程中,父母之間的互動關係嚴重不良,且其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也乏善可陳的孩子們,在成長之後,便可能對於親密關係充滿疑慮不安,而有所排斥,這樣的心理狀態自然會去迴避婚姻的道路,寧可一個人過好日子便好,對於婚姻所可能帶來的家庭幸福,則不太敢去奢望或想像。

 

於他們來說,一個人的生活或許孤單了些,但總比紛紛擾擾的婚姻,與衝突不斷的家庭要來的可取多了。就因為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少了那些健康親密關係的良性的示範,以至於幸福的婚姻或是家庭生活的畫面,離他們太遠了一些,甚至覺得遙不可及。

 

從另一個觀點來說,這乃是可惜又不免有些遺憾的。因為婚姻與家庭既是生命的道場,也極可能是人生中更深刻幸福之來源。如果,一開始就選擇了放棄,便註定少了在此一重要道場中持續成長,並從婚姻與家庭的滋養中汲取幸福的珍貴經驗。

 

因此,雖然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模式,我還是會鼓勵年輕朋友們,試著去開放自己的心靈,讓自己有機會去多方接觸異性(或同性)的朋友,讓自己有機會可以去嘗試發展親密的關係,並與親密的對象有更多心靈交流與互動的機會。

 

也就是讓自己在遇到適當對象的時候能夠維持開放的態度,並不疾不緩的瞭解彼此,再做出選擇,最後,自然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了!

 

 

親密關係的狀況:個性不合、衝突與痛苦、失去熱情、劈腿與外遇、婆媳衝突…

 

如前所述,大部分親密關係裡的狀況是不會太少的,這些狀況可能包括有個性不合、管教子女的觀點不同、三觀不合、爭吵與衝突、對彼此失去熱情,或是發生了感情出軌的事件、劈腿與外遇、婆媳衝突….等,所以人們才說婚姻乃是人生的道場。

 

而有不少時候,關係裡的狀況,乃是兩個人相處上的問題,而不光是那一方單獨的狀況,這種情況下,持續的開放與坦誠的溝通就很重要,還有當需要的時候,也不妨安排進行幾回婚姻或是伴侶諮商,來協助彼此瞭解問題,並尋求改善關係之道。

 

 

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擁有親密關係的人,不妨常常自問:

彼此是不是能夠給對方多一些包容、接納、肯定與讚美?!

彼此是不是給對方有足夠的尊重?!

彼此是不是給對方有足夠的自由與空間?!

彼此是不是能夠多做些什麼,來讓關係更平等和諧,更親密而充滿愛意?!(例如多一些肯定讚美,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陪伴,多一點聊天的時間,多幫忙做一點家事….等。)

彼此是不是能夠少做些什麼,來讓關係更平等和諧,更親密而充滿愛意?!(例如少一點不耐煩、少一點難看的表情、少一點批評責難或嘮叨)

 

 

 

v  婚姻的開始,延續或結束

幸福與痛苦的加減法

婚姻關係進行式:珍惜擁有;和諧的關係

婚姻關係結束時:感謝曾經擁有(學習好好的分手)

 

 

什麼時候該結束一段關係

 

有時可以用簡單的數學加減法來檢視自己的婚姻之於人生的意義與影響,親密關係就等於一個一加一的算式,一加一應該要等於二,或者就婚姻對人生的功能來說可能還會出現大於二的效果,但不論如何,一加一至少也要大於一吧。

 

而如果對某個人來說,當一加一反而小於一時(也就是說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其日子要比一個人過的時候還要更不快樂不幸福,還要更痛苦難熬時,那就是一加一結果卻小於一了。),而如果這種狀態是長期的且改善無望的話,那就要認真的思考是否要結束這段關係了。

 

 

《單身的幸福》

 

在我的談幸福人生的相關文章中,談到親密關係與陪著孩子快樂成長的重要性,那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的生命軌跡選擇進入了婚姻,建構了家庭。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走相同的路。有的人選擇了不婚,也有的人在進入婚姻之後幾年,發現婚姻生活並不快樂,於是後來又選擇了結束婚姻,重新恢復單身。

 

我想選擇單身與選擇結婚最大的不同便在於單身者沒有婚姻的羈絆與照顧孩子的責任與負擔,而多了屬於自己的時間與自由。因此他或她有機會擁有去屬於單身者的更多更豐富的人生體驗,

 

但我相信大多數的單身者,在心靈上也需要親密關係的滋潤,不論是愛情,或者是友情。

 

 

做自己人生以及親密關係(婚姻)的主人

 

單身與親密關係的抉擇,由自己與命運來決定。而親密關係的形式與內涵也應由關係中的兩位當事人來決定。

 

 

更多有關婚姻、親密關係與旅婚的探討

 

更多探討婚姻、親密關係與旅婚的內容,以及我個人關於親情、愛情與婚姻的現身說法,請參考拙作:旅人之歌:一部關於人生、愛情、親情與婚姻的時光記錄與哲思。

 

 

 

 

 

 

 

 

9.      人生的第六棵大樹:具有滋養性的親子關係

 

生兒育女,不只是為了生命世代的延續

 

生兒育女,是一種生命世代的延續。

 

我們這一代的人在讀書時都很熟悉一句話:「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生兒育女正是體現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具體方式之ㄧ。

 

而生兒育女當然不只是為了要傳宗接代,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可以豐富個人生命的內涵,可以為人生帶來一種滿足的幸福感,可以賦予生命更深刻的感動與意義,雖然養育兒女同時也是一個辛苦且讓人不時掛心的過程。

 

一個人若未曾有機緣生育或養育子女便罷,而一旦有了孩子,那麼,不管你心裡想不想擔負起這個為人父母的責任,他或她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對於其人生,便不可避免的,會佔有著一定的影響與意義,儘管那意義與重要性的比重,可能會因人而異。

 

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其親子關係是親密的、和諧的、愉悅的,那他的人生幸福感也會大大的加分。

 

相對的,若其親子關係是疏離的,甚至是彼此憎惡,或經常衝突的,那麼其人不論在事業或權力位置上獲得何等風光亮眼的表現,他的人生幸福都還是會因為親子關係的疏離或不睦而大大的打了折扣。

 

所以,之於人生的幸福,我會把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的優先次序,置於個人的自我實現(或事業上的成功經驗)與投資理財之前,放置在同心圓的第二圈裡。

 

 

 

 

 

 

 

 

 

 

輕鬆且具滋養性的親子關係:陪伴孩子愉快的成長

 

良好的親子關係乃是幫孩子發展出健康的我(self)的重要關鍵!

 

如本書第二部所闡述的,具有滋養性的親子關係,也就是做父母的能夠提供孩子 充分的selfobject experiences (包括idealized selfobject experience, mirroring selfobject experience & alter-ego selfobject experiences

 

而能夠陪伴孩子愉快的成長,也是幸福人生的重要泉源之一。

 

 

自在愉悅且具有滋養性的親子關係

 

n   一種深刻的連結(connection

 

n   陪著孩子愉快的成長,幫孩子發展出健康的人格與良好的能力

u  與孩子輕鬆自在的說笑與互動

u  陪著孩子一起遊戲與學習

u  陪伴孩子發展出良好的生活習慣、興趣與價值觀

 

n   親近、和諧、愉悅 vs. 疏遠、衝突、憎惡

 

n   參與,並看著孩子自在愉悅的生活、成長,並逐漸發展出自己的能力與自信,是一種深刻的滿足與感動。

 

 

 

陪著孩子成長的過程,往往也給了自己一個重新學習、領悟(自我瞭解)與成長的機會。

 

對於那些在成長經驗中,曾經經歷創傷或感到匱乏的人來說,有機會生兒育女,然後陪著孩子健康、自在與愉快的成長,往往也可以讓自己有一個重新成長以及自我修補與療癒的機會。

 

 

 

 

 

 

10.  人生的第七棵大樹:理想舒適的居住環境

 

我在同心圓的第三圈列舉了五個重要的項目:居家環境、自我實現、朋友、投資理財,以及服務參與分享貢獻等。

 

美好而舒適的居住環境自然可以替人生之幸福加分,而惡劣的居住環境則會讓人心浮氣躁,或甚至因此而陷入憂鬱的狀態。

 

至於良好的居住環境大體上包括了舒適的空間,安靜的居家環境,良好的空氣品質,適當的整理與打掃,最好還有美麗遼闊的景觀。

 

前述這些居家條件,說來簡單,但其實,有不少人乃飽受了居住環境惡劣之苦。

 

例如,有位人家,因為隔壁鄰居在家中養了十幾隻狗,於是狗吠聲,以及其臭味,對其家人來說多年來就是嚴重的干擾,揮之不去的夢靨,其中有人因此經常浮動不安,睡眠也受到明顯的干擾。

 

而像麥寮的居民,常常必須忍受石化工廠的空氣污染,甚至在工廠意外爆炸失火時,那心情自然也是既氣憤又沮喪的,更何況還活在致癌環境的威脅之下。

 

惡劣的居住環境,就算不讓人得憂鬱症或罹患癌症,毫無疑問的也替人生幸福大大的減分了。

 

居家環境與生活中的幸福感之關聯自然是不言可喻的,而居家環境的品質除了房子本身的安全性、大小、建材、格局、景觀以外,更包含空氣、聲音、視野,以及鄰居,當然更重要的是自家的整理等的居住品質。

 

 

舒適的空間

 

舒適寬敞的空間自然是人人都嚮往的,相對的則是凌亂不潔而狹窄擁擠的空間。

 

 

安靜的居家環境

 

安靜的居家環境對很多人來說乃是則選擇住家的重要條件之一,但顯然也有不少人在住家環境中身受噪音的干擾而困擾不已。

 

 

惱人的噪音

 

每個人對於聲音敏感度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對大多數人而言,噪音會破壞居家的安寧,自然也影響了居住的品質。

 

如果社區鄰近經常會被噪音干擾,不論是呼嘯而過的汽機車,或擾人的狗叫聲,甚至是鳥叫聲, 或是隔壁鄰居到了晚上十點以後還在大剌剌的洗衣服的洗衣機運轉的聲音,還有鄰居經常高聲交談或吵架的噪音干擾等,都可能令人不悅而感到煩躁,甚至因而導致憂鬱與失眠等。

 

我在都會區執業看診這幾年來,就遇到過不少的個案是因為樓上鄰居常發出干擾性的聲音,如小孩子持續的跑跳聲,反覆性的讓各種硬物撞擊地板的聲音,甚至持續縱容小孩子們在家裡丟彈珠,或是經常拖拉椅子發出的刺耳噪音等,而導致樓下鄰居煩躁不安,有的甚至因而失眠,必須前往診所開立安眠藥物來幫助入睡。

 

這些住在他人樓上的家庭,有些會認為那些都只是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平常聲音,殊不知這類聲響反覆與持續的出現,就成為了樓下居家的刺耳噪音。

 

所以,住在大樓社區的民眾們其實都要培養一種認知:你們家的地板,就是樓下人家的屋頂,你在家裡製造出來的各種聲音,尤其是在地板上跑跳或是撞擊的聲響,都有可能成為樓下鄰居耳中的惱人噪音,鄰居們,就請自律與自愛吧!

 

我在看診時,其實遇到過不少這樣的個案,都是因為受到鄰居的噪音困擾,而導致其煩躁與失眠等問題。

 

例如其中有一位女士表示,樓上鄰居會在夜裡製造跑跳等噪音與震動,時段大約是從夜裡11點到凌晨四、五點,他們曾親自去拜託過樓上的鄰居,也跟管理中心反映過多次無效,找過管委會與警察,結果都沒有改善。樓上鄰居說:你們也要尊重我們的生活與作息。

 

我在看診的過程中,看到她的無奈,一邊幫她開藥的同時,也想讓她輕鬆一下,於是就開玩笑地對她說,除了吃藥以外,還有一個辦法:「搬家」,她當然只能還我一個苦笑「家裡經濟不允許啊」, 我這玩笑開得不好,但我很能同理她的感受與困擾!

 

 

還曾有一個個案提到,樓上鄰居不知為何,在家裡推放些石頭,有時小孩就在家裡玩石頭疊疊樂的遊戲,疊高了,石頭自然垮下來,撞擊地板的聲音也真是刺耳。

 

結果,這些住戶們只好無奈地持續地來身心科門診拿安眠藥物幫助入睡。

 

這其實是現代人常見的苦惱之一,如果人類不懂得尊重(鄰居)與覺醒的話!

 

 

差勁的鄰居 vs. 優質友善的鄰居

 

所謂千金難買好鄰居,這句話在現在社會更加適用,尤其是現代人大都住的是社區大樓,人口密集,左右上下都是鄰居,也因為那所謂適當的距離自然地消失了,隨便弄點聲音都容易互相干擾,所以如果遇到的是缺乏自覺、同理心或是公德心的鄰居,那可是件傷腦筋的事。

 

而當你的生活品質,反覆持續地被某鄰居影響干擾,且經過勸說對方也沒有良性的反應時,這時你想要與那鄰居維持良好關係也就越來越難了,這是人性啊。

 

所以,如果你現在還擁有優質友善的好鄰居的話,就請好好的珍惜吧,你是幸運的!

 

 

適時的借助公權力的力量

 

至於如果遇到了總是會製造噪音,而不懂得尊重鄰具門的鄰居時,可以怎麼辦?

 

請管理中心反映或是自己直接好聲好氣的跟鄰居請託,當然都是一種溝通的方式,但如果反應的結果都沒效呢?!

 

像我曾提過,現代人因為居住型態多半是社區大樓,有時鄰居過度的噪音干擾實在令人懊惱,如我的一位門診個案,就因為樓上鄰居常發出噪音,媽媽去上溝通了幾次無效,甚至還吵了起來,後來就只好找警察來,之後,樓上的噪音就改善了許多。

 

我其實遇到過好幾位個案都是因為受不了樓上的各種噪音與聲響而前來就醫,

其中有幾位也的確在受不了的情況下,上樓去溝通或吵架過,後來,樓上才慢慢開始節制其製造噪音的行為。

 

當然,你也能會遇到強詞奪理,根本不懂得尊重社區安寧的鄰居們,這個時候,就只好有請管委會,或是警察來處理了。

 

如直接或間接地去跟製造噪音的人家溝通與反應,但]若遇到的是不可理喻的對象,有時就只好借助公權力來介入與處理了。

 

剛才寫完前一段落,就來了一位去年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女性個案,因情緒低落、焦慮與睡眠障礙等困擾而前來就診。

 

她的壓力不少,父親之前是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但這幾年來罹患了癌症,身體狀況不佳。

 

而居家環境的噪音干擾也是她這幾年的重大困擾之一,主要的噪音來源就是樓上鄰居,他們有兩個讀幼稚園孩子,白天時還會在家裡的木地板上打籃球,反應了很多次,對方的態度一點也不友善:白天我們家要做甚麼就做甚麼,你們管不著。跟管委會反映也沒效,打電話給警察請求處理,警察也說:那是社區管委會的事,不歸我們管。

 

沒錯,關於噪音這種事,大部分的公權力也不願意介入處理,那就真令人無奈了。

 

看這年輕女子好無奈地都把生活過憂鬱了,我完全能理解,她能不煩燥憂鬱嗎?!樓上住了這種差勁的鄰居。

 

 

溝通無效,就只能以直報怨了

 

就是因為管委會與公權力常常都發揮不了作用,所以,有時我是主張以直報怨的,樓上鄰居反覆發出噪音時,家裡不妨準備根木棍,噪音實在擾人時,就拿木棍往屋頂天花板的水泥區塊敲上幾響,好提醒樓上鄰居一下:嗨,你們吵到人囉。

 

然而,你的以直報怨也請適度就好,鄰居若不吵了時,你也不要主動地去製造噪音,這麼做,只是要提醒一下鄰居,且讓他們可以體悟與感受一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然後能夠學習到要懂得克制與尊重社區安寧就好。

 

但如果樓上住的是流氓型的鄰居,這以直報怨的行動,是有可能引來對方更激烈的反應,這還真是件麻煩事。

 

可以的話,還是考慮搬離這個社區吧!

 

 

空氣品質

 

良好的空氣品質 vs. 惡劣的空氣品質

 

空氣品質良莠對於居家生活的幸福感來說,毫無疑問是重要的。

 

你每天日日夜夜所呼吸的空氣品質如何,決定了你的健康,也左右了你的心情。

 

記得我小時候住在娟村的最後一排,後面緊鄰的軍營廚房常常排放煤煙,讓我好生憂煩。

 

而台灣因為大量仰賴火力發電的關係,空污問題其實是頗為嚴重的,肺腺癌早已成為台灣人民的重大死因之一,這問題,隨便上網google 一下,便可以有更多的瞭解,草民就不在本章節多說了。

 

話說回來,你如果在台灣,居住在一個空氣品質還算良好的地方,那真是個好福分,要好好珍惜感恩!

 

難怪很多人在退休之後,選擇往花蓮或台東去養老,其中空氣品質便是重要的誘因之一。

 

 

景觀

 

住家的景觀視野乃是無價的,若能擁有一窗一景,自然是千金難換的好宅,一個擁有美麗景觀的居住環境將為人生幸福加分不少。

 

這點,我在花蓮是有所缺憾的,但卻在桃園所選擇的住家有幸擁有與涵蓋了。

 

 

居家環境的影響

 

理想的居家環境自然可以為人生幸福加分

惡劣的居家環境則又自然替人生幸福減分

 

每個人都有權力去追求與擁有更舒適、寬敞與優美的居家環境

 

不過,許多人可能會發現,理想的居家環境還不太容易覓得,而對自己現在的居家環境有著某種程度的不滿,有的也許是嫌吵,有的則是空氣品質不佳,也有的是鄰居品質不佳,缺乏同理心與公德心等。

 

或是覺得自家的住家環境缺乏美麗遼闊的視野,而有所遺憾。

 

我前面雖然說了,人人都可以去追求更理想的居家環境,但遷居與搬家究竟是件累人的大事,可不像換衣服換,或重新打理造型那麼容易。

 

所以,你不妨在心中繼續計畫與留意你未來更理想的居家環境,但在更換與改變以前,可別忘了也要活在現在,珍惜擁有,不要只是一味的看目前住家的缺點,而要能在一邊計劃未來的同時,也能夠充分的善用與享受現在住家的優點,例如雖然沒有美麗的景觀,但卻擁有一個能讓全家人在一起讀書的大書房;雖然偶爾有些噪音干擾,但是生活機能便利,又住的安心;

 

這就是我所說的,在「計畫未來」與「活在當下與珍惜擁有」之間取得平衡!

 

 

像我之前在花蓮住了二十多年, 後來十幾年住的是寬敞的透天厝,因為空間較寬闊,其中讓我最滿意的是三樓有一間可容全家人一起閱讀與學習的大書房。

 

但因為是透天厝,沒有高樓大廈所可能擁有的景觀與視野,不免引以為憾。

 

這幾年來,因工作向北遷徙,在桃園買的房子,便是位於大樓裡,可以居高臨下,且視野遼闊, 景觀秀麗的房舍。

 

花蓮與桃園,兩種不同的居住狀況與條件,各有其優缺點與令人滿足或不滿意的地方!還在兩邊跑時,我就好好的享受各自的優點囉。

 

 

把家裡整理好

 

不過,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把家裡整理好,可要比換一個家簡單多了!

 

不管窗外的景觀如何,書房大小是否足夠寬敞,最簡單且重要的乃是把家裡整理得像個樣子,住起來舒舒服服的,我也不強調過度的潔癖,維持適度的乾淨整齊即可,讓自己住的自在舒服,而不要過度的為難自己,最為適意!

 

 

家的概念

 

其實前面這第五、六、七棵大樹的內涵,合起來就是一個家的概念!

 

有的人家,擁有一座豪華寬敞的大房子, 裝潢得美侖美奐,沙發家具都買的是高檔貨,掛畫的裝飾也都出自名家手筆,只可惜男主人與女主人長期失和,相處不睦,不時爭吵,且親子關係疏離,家人幾乎不同桌吃飯,當然也甚少一起聊天說笑或出遊。

 

房子美則美矣,卻缺少了家庭真正重要的內涵,豈不枉然,這就是我把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排序在居家環境之前的道理!

 

而在擁有了和諧的親密關係與具有滋養性的親子關係之後,倘若又能擁有一個寬敞舒適的居家環境,那當然是幫人生幸福大大的加分了!

 

 

 

 

 

 

 

 

 

11.  我的居家環境

 

多年前,我們家在購屋之前,我同時在考慮要在台北還是花蓮定居,購屋置產。

 

結果,在接連去台北看了一陣房子之後,因考量房價上的巨大差異,我便一口氣在花蓮市美崙一帶買了兩間連棟的透天厝,一棟當住家,另一棟部分作為工作室,二樓則讓老媽來花蓮長住。

 

其中,住家做了簡單的裝潢,空間雖然寬敞,但並未寬敞到容許我按照原來的想法來分用, 如我與Tanya 各自擁有自己的房間等。

 

於是,一樓除了客廳與餐廳外,中間還有一個空間,放了一架鋼琴與一張木琴,以及吉他等,還有個正方形的茶几,可供下棋玩牌之用。

 

二樓,一間是主臥室,另一間則是三個女兒的共同臥室,兩個房間當然各自擁有自己的衛浴。

 

三樓也是兩個房間,其中我最喜歡也比較特別的是,我們乃把三樓的其中一間,也是家裡除了一樓的客廳一直連接到餐廳的空間以外,最大的空間,做為全家人共用的大書房, 其中一面牆自然是做成了書牆,然後,孩子們一人一張書桌,另有一張放置電腦的桌子。

 

書房的天花板上則有四座照明燈具!

 

我自己的位置則經常是在書房的正中央擺了張靠背矮椅,鄰著一圓形的茶几,讓我可以隨手擺幾本書或是杯子等,大白天有日光時,我則會把靠背矮椅移至窗邊,好就著日光來閱讀。 因為是矮椅,有時我會盤腿而坐。

 

這空間,應該是我們家庭成員最喜歡也最常待的地方,每一個人坐在自己的書桌作功課或閱讀時, 都不大會受到干擾。

 

書牆的書架上的書籍,當然盡量分類擺放,孩子們的書籍有孩子們的區塊,我自己的藏書不算少,自然也按照中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西洋哲學,西洋文學,日本文學,或是英文讀物與科普讀本….等區塊大致排列。

 

書牆對面的牆壁,則掛著一幅大型的書法,之前放的是曹操的短歌行,去年則跟隔壁交換成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草書。

 

花蓮的房子 ,寬敞而舒適,所以我們才得以有個大書房。

 

但透天厝的缺點,窗外看出去乃是對面大樓的房子,沒啥景觀可言,對於居家環境來說,我總認為是美中不足之處。

 

不過,這點遺憾,當我近幾年來,開始轉移到桃園來工作時,選擇了大樓的房子 ,並有著遼闊的景觀與視野,躺在沙發上,就可以看到窗外的藍天白雲,與遠近的山林,那之前沒啥景觀的遺憾就被修補了,不過,桃園房子的空間自然要比花蓮小了許多!

 

所以這幾年來,我平日在桃園工作,周末則回到花蓮,享受不一樣的空間的好。

 

寒暑假時, Tanya則與女兒們前來桃園小住。

 

其實,大女兒已經在台北讀書住校與實習中,二女兒讀清大,我桃園的住所正好在新竹與台北之間,成了二女兒寒暑假時可以使用的基地,或向北攻克台北,或向南,以區間車為交通工具,隨興所至,有時獨自一人自助行,有時則邀二三好友去看展覽與逛老街等。

 

 

不過,不要只是說自己居住環境的優點,我在花蓮的住宅,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因為房子是連棟的透天厝,有時隔壁的鄰居男孩在三樓的陽台抽菸時,煙味便會飄進家中,為此隔壁男孩也被我告誡了好幾次。

 

還有,我們的連棟透天厝,一樓前面的車庫有著連接的共同屋頂,於是車庫裡的聲音往往會傳到鄰居彼此的居住空間,於是隔壁家養的兩隻狗不時發出的吠叫聲,便成了噪音的干擾來源,不過從好處想,鄰居的狗也有幫整排房子看門的功能,這樣想時,對狗吠聲也就比較能忍耐了。

 

至於桃園的大樓式住宅,雖然有了景觀,但也難免會有樓上小孩跑跑跳跳的噪音與震動等問題,一開始我還曾上樓去反映過幾次,樓上的年輕夫妻居然酸溜溜的說,那你應該是買一間頂樓的房子,後來我只好在樓上屢屢發出噪音時也發出一些聲音訊息來提醒他們,過了一陣子以後, 這噪音問題也終於有了改善。

 

然而,我跟花蓮的隔壁鄰居與桃園住家樓上鄰居的關係也都已經形同陌路了,這也是許多現代住宅鄰居關係的寫照之一。

 

 

 

 

 

 

 

 

 

 

12.  人生的第八棵大樹: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成功經驗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成功經驗

v  發揮潛力,實現夢想,

v  天賦,堅持,毅力,熱情

 

提到自我實現,大部分的人馬上聯想到的便是馬斯洛的心理學:需求層次理論。

 

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把人類的需要與動機分為五個階層,從最底層往上依序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與情感的需求,而最上層則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其自我實現的意涵主要指的是一個人能夠發揮潛能,在某一個領域裡能充分的發揮,並獲得顯著的成就。像是一個傑出的大學教授、一位才華出眾的音樂家或藝術家,或是在運動領域裡出類拔萃的運動家等,依照馬斯洛的定義,都可以算是自我實現的人。於是像愛因斯坦、貝多芬、弗洛伊德、歐巴馬總統,若是如企業家張忠謀、郭台銘….等,在馬斯洛的眼裡,自然都可以算是自我實現的人。

 

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乃是讓自己的天賦與潛力能夠充分的發揮,並且至臻傑出與優秀的境界。

 

其所強調乃是在某一個專業或專門技術的領域,將自己的能力作充分之發揮,進而達到到在該領域的成功狀態與境界,同時並可以帶來高度的成就感。

 

所以也可以說馬斯洛所定義的自我實現而乃是一個人在某些專業或才藝方面的傑出表現,也就是所謂的成功經驗。

 

 

馬斯洛所謂自我實現者的範例

 

運動界

藍球場上的麥可‧喬登、姚明

棒球場上的王貞治、台灣之光王健民

高爾夫球場上的老虎伍茲

游泳界的菲爾普斯

體操界的李寜

田徑界的紀政與楊傳廣

 

政治界與軍事界的

歐巴馬、林肯、華盛頓

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孫文、毛澤東與蔣中正

胡錦濤與溫家寶

 

企業界的

王永慶、高清愿,張忠謀

許文龍、郭台銘、張明志

尹衍梁、

康師傅的老闆、旺旺的老闆

 

音樂與藝術

梵谷、高更

張大千

貝多芬、莫札特、蕭邦

流行音樂:

Michael JacsonMadanaLady Gaga

Susan大嬸、小胖

羅大佑、李宗盛,

周杰倫、蔡依琳、王立宏

 

演藝界

導演史帝芬史匹柏、李安、魏德勝、張作冀

張小燕、色戒的女主角

周杰倫、蕭敬騰、林俊傑

 

文學界

莎士比亞、雨果

凱薩‧蘿琳

李白、杜甫、白居易

 

藝文界

李國修、李立群

幾米

王羲之、

 

 

媒體界

Larry King、歐普拉

 

跨界

達文西、富蘭克林

趙少康、陳文茜

 

心理學界與心靈界

佛洛依德、容格、阿德勒

馬斯洛

Kohut

奧修、克里希納穆提

 

哲學與思想界

老子、孔子、孟子

朱熹、王陽明

 

史學界

司馬遷:史記

司馬光:漢書

 

模特兒界

林志玲

 

 

讓自我能夠充分的發揮,便是自我實現

 

在某一個領域裡面,成為一個極為優秀與傑出的人,或成為一個名人,甚至成為一個偉人,當然是件很棒的事,這也就是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

 

而馬斯洛所主張與論述的自我實現,其實是在某個領域裡的成功經驗,一種優秀傑出的成功經驗。像我前面所列舉的那些各領域裡的知名人士。

 

但是如果要妳想像自己成為這樣的人,或是要拿自己與這般人類來對照,妳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於是反而充滿了自卑感與不如人的感覺,所以這樣的比較讓許多人感到挫折,因而往往並無助於人生的幸福愉快,也無法提升個人的價值感與存在的意義。

 

於是,我把馬斯洛所謂的自我實現做了些修改:

 

其實,不需要在某個專業領域裡面多麼出眾有名,只要能夠讓自我充分的發揮,便是所謂的自我實現了。

 

例如說一個老師,他不需要成為一位名師或紅人,只要在他的教學領域裡面,覺得自己做到了充分的發揮,且對自己的狀態感到肯定與滿意,那就是自我實現。

 

又如醫師這個行業,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發揮所長的形式,那便是走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了,那怕他並不是大醫院裡的名醫,或醫學中心的院長,或是研究論文等身的教授醫師,又或者他從來也不是常受邀上醫師好辣節目的明星醫師。

 

可以充分的發揮自我,不再覺得被綁手綁腳,或被劃地限制,那便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境界與狀態。

 

 

自我實現的相反

 

自我實現的相對乃是埋沒自我,自己的潛力未能得到發揮,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與技藝,而感到壓抑、無法伸展且不得志。

 

有的人總感嘆懷才不遇,空有一身的本領,卻得不到重要人物的賞識與重用,

對於有些千里馬來說,的確需要伯樂這樣的貴人來提拔。

 

 

自我實現的節奏可以因人而異以及因專業領域而有所不同

 

但真正有能力與勇氣去自我實現的人,會按照自己的節奏與天命慢慢地去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他也能夠適時地把握機會(有時乃是所謂的逆增上緣),走出自己風格,綻放光芒,甚至不需要貴人的提拔,因為成功對他來說乃是堅持與努力之下,讓自我充分的發揮時,所將自然呈現的水到渠成的風景。

 

有一些天才型的人物,可能在其英姿煥發的少年或青年時期,便能夠充分的自我發揮,並嶄露頭角,像是滑雪界的, 或運動場上的天才型運動員等,或是像一些流行音樂界的才子如周杰倫與林俊傑,及朗朗等。

 

不過這是少數人的際遇,且與其所選擇投入的專門領域有關。

 

而對大部分的人,以及許許多多的領域來說,自我實現可以是一輩子的事,可以穩紮穩打的慢慢地進行之,甚至是在其他的人生條件或狀態都逐漸茁壯與完備時,再來慢慢進行與實踐之。這也是我把自我實現這棵大樹放在第八順位,且在工作、休閒、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的排序後面的原因。

 

 

建構不拘形式與大小的成功經驗

 

前面提過,自我實現其是乃是讓自我能夠充分的發揮,又或者也可以說,自我實現乃是許多微小的成功經驗的累積。

 

我這裡所要談的成功經驗是一種比較廣泛的成功經驗,其中包含了那種感覺到自己有在進步的狀態,以及逐漸累積的成就感等。

 

成功的經驗或許不是幸福的必需品,但成功經驗的累積,毫無疑問的可以替幸福人生加分。

 

何謂成功經驗呢?我在講座中,給成功經驗下了個簡單的註解:所謂的成功經驗,是指一個人在某個自己懷有興趣、熱情或使命的領域,經過努力的學習,以及持之以恆的練習與投入,而得以持續經驗到自己的進步,並逐漸開花結果的過程。

 

所以,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乃是在群眾中明顯顯得出眾與優秀,甚至是名傳千里的那成功經驗。

 

而我在這裡所說的成功經驗,其實也包括了許多細微的、不為人所知的,屬於小規模小格局的,甚至不足為外人道的種種成功經驗,包括了一些生活上比較細微的成功。

 

例如說,自己在某個領域裡每天進步一點點,像是一個人多年來,出於對語言學習上的興趣,於是每天持續不斷的去接觸或學習一些英文,或者是每天做一點英文閱讀的練習,或是每天去聽上一段英文,這種持續學習的狀態,可以讓其透過每天輕鬆的學習,而能擁有一種持續進步的感覺,類似這樣的感覺,不一定要成什麼大氣候,或是獲得多麼傑出的成就,這每天進步一點的感覺與狀態,其實就是一種成功經驗的累積。

 

或以休閒生活來說,像是一個人自學鋼琴而自得其樂與享受的過程,又或是游泳的練習與不斷精進的過程,或一個人持續投入書寫部落格的經驗等,都可以讓我們去體現這類成功的經驗。

 

又或是一個人經過認真努力的學習與付出,而通過了某項考試,或是學習順利結業了,或者是在某一項競賽中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等。

 

於是,我所謂的成功經驗,指的乃是一種比較平凡的、可親近的狀態,可以體現在休閒、生活、工作、事業或其他各個項目之中。

 

我同意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或是我所提的眾多較微小的成功經驗之累積等,都對我們的人生具有相當的意義與重要性,但在我那描繪幸福的曼陀羅圖形中,我乃刻意的將「自我實現」與「成功經驗」放在同心圓的第三圈,而非第二圈。

 

因為我所談的幸福人生,對於不少的人來說,他只要能單純的與活在當下的品味生活的滋味,例如能夠與大自然親近,或沉浸陶醉在美好的事物當中,便可以感受幸福,而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求成功或功成名就。

 

但我們也不需要去排斥或否定自我實現或其他成功經驗對於人生的意義與重要性。

 

事實上,在我這的幸福曼陀羅圖中的每一個列舉出來的項目,都是人生中的大樹,我也認同自我實現或是各種成功經驗的累積之於人生的意義,並鼓勵人們能夠在生命旅程中的不同的階段可以去發展、累積與享受自己經過努力而得來成功經驗。

 

也就是說,雖然世俗的成功不見得是幸福的必要條件,但能夠擁有成功的經驗往往是可以幫幸福人生加分,甚至是大大加分的。

 

 

 

 

 

 

 

 

 

 

 

 

 

 

13.  人生的第九棵大樹:談朋友的重要性

 

我在同心圓的第三圈列舉了五個重要的項目:居家環境、自我實現、朋友、投資理財,以及服務參與分享貢獻等。

 

朋友的重要性如何,其實乃會因人生的不同階段而有所不同,而到了成年後,尤其是成家立業以後,朋友的重要性更會因人而異。

 

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朋友或同學乃是大部分人的重要客體,如兒童、青少年與青年這樣的發展階段。

 

其實在這個階段,朋友的重要性會如此的凸顯,有幾個原因:

 

其一乃是,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父母所提供的屬我客體功能(乃是以idealized selfobject experiences & mirroring selfobject experiences為其主要內涵)已經是一種穩固的存在,甚至是唾手可得的基礎了,而朋友的角色與功能卻是新鮮而饒富吸引力的。

 

當然,有的正好相反,乃因其家庭中父母所提供的selfobject experiences太過貧乏,於是更需要依靠朋友與同學所提供的selfobject experiences來鞏固或修補那脆弱的self 的結構與狀態。

 

其二乃是,同學與朋友所提供的乃是以alter-ego selfobject experiences為其主要的內涵,而自我與同學朋友之間的一致性與相同性,本身就是可以讓self感到自在舒適與完整感的正面經驗,同時也可以發揮鞏固self的功能。

 

好的朋友,自然是關係中重要的一環,像知己閨密一般的朋友,那深刻的程度也與親密關係相去不遠。

 

以我自己來說,朋友與同學乃是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的重要連結關係,每個階段都能回憶起一些要好的同伴,不論是在一起玩耍、遊戲,或結伴讀書,參加救國團或團康等活動。

 

而且,猶記得從小學到大學,我常帶同學到眷村的家中去玩耍或打籃球等,總之,那時朋友關係乃是少年與青少年心靈成長期的重要陪伴與寄託。

 

所以,從小學到大學的階段,同學與朋友乃具有特別的重要性,故其排序可以放置在同心圓的第二圈,也就是在我那曼陀羅同心圓圖中,第二圈之中的親密關係,乃可先由同學與朋友等關係來替代。

 

但明顯的,一旦成年且某一天那穩定的親密關係出現,尤其是成家立業,且又養兒育女之後,對許多人來說,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的重要性就會加速的遠遠的超越了朋友關係。

 

於是,成家立業與生兒育女之後,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也就自然的取代了同學朋友關係的重要性。

 

以至於後來,朋友的重要性排序,乃從同心圓的第二層,被轉移到第三層。

 

這一方面當然是由於有些人的個性中存在著一些偏向於喜歡獨處或是孤僻的性子。就像我在臉書中是這麼描述自己的: 不群不黨不友,不神不鬼不西裝。

 

而我將朋友的位置,從第二圈調到第三圈,顯然有人同意,有人則不會同意。因為也有不少人就算在成家立業與生兒育女之後,仍然把朋友的重要性放在家庭,包括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前面,甚至一輩子都把朋友放在中間核心圓的位置上。(但我也聽過不少的配偶對於這種情形的抱怨與不滿。)

 

人生的內涵與樣貌,本來就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質與狀態,那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人生的樣貌也是動態的

 

說到這裡,我想提一下連勝文在多年前,幫朋友助選時,受到槍傷,差點命喪黃泉的那個事件。

 

連勝文在中彈之前,他就是一個很顧家的男人,太太蔡依珊幫他生了兩個寶寶,他在鏡頭前也總表現的對妻子呵護有加,但除了家庭以外,他也是個積極而有熱情的人,他在事業上全力投入,對政治也有著熱情。

 

他顯然也十分重視朋友與道義,所以在選舉的時候,他總是熱心的幫朋友站台助選,頗有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的味道。

 

但就是在替友人助選站台的場合,他遭遇到了槍擊,差一點命喪黃泉。

 

而就在他,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從頭部中彈復原之後,他的人生態度有了重大的轉變。

 

他開始對於政治厭惡極了,他告訴人們對於台灣的政治環境失望透頂,

 

他開始更加的珍惜與妻子與孩子相處的時光,於是,他的優先次序改變了。

 

他開始牢牢的堅定的把家人放在工作、事業,與朋友、政治的前面,而且其重要性要遠勝於後面排列的所有事務。

 

這是一個男子,在經歷攸關生死的重大事件後,最深刻的領悟,值得其他所有把工作與事業或朋友放在前面的人好好思考。

 

當然多年以後,當他完全復原之後,因為看到國家社會與時局的亂象時,他顯然又燃起了些在政治方面想要能夠去做點甚麼發揮,去自我實現的企圖心。

 

這也可見,所謂自我實現的人生觀,其優先次序,是會隨著人生的際遇與狀態而修正或改變的。

 

 

 

 

 

 

 

 

14.  人生的第十棵大樹:適當的投資理財與財富累積之道

 

在現代這個社會,投資理財乃成為了一項顯學。

 

你其實很難否定投資理財的重要性,而就算你可以過平淡自足的生活,你的人生也很難不受到影響。

 

話說經濟困窘往往是許多人日常生活的壓力來源之ㄧ。

 

而經濟狀態若是先能無憂,繼而能夠寬裕,甚至能夠達到富有的狀態,自然能夠減少焦慮,而為人生幸福加分。

 

對大部分的地球人來說,經濟的主要來源,首先是工作或事業,然後才是投資理財。

 

所以,我乃把工作放在同心圓的第二圈,這投資理財則擺置在第三圈。

 

我雖然以心靈醫者自居,在這裡跟各位談人生的幸福,但並不會因此就只看中精神層面的幸福與否,而是同樣的也會務實地去審視個案的經濟狀態,而當了解個案眼前的壓力與煩惱時,其實不少個案乃會提到因為經濟上的匱乏與負擔所衍生的憂心。

 

以我過去三十幾年在都市與鄉下醫院服務,以及後來在都會區執業的臨床經驗,委實看到不少因無規律工作,或缺乏理財觀念而讓經濟陷入困頓的人。

 

例如說,有幾位長期活在壓力之中,以致其情緒長期鬱悶不樂的人(其中男女各半),他們要承擔起養家活口的經濟重責,但往往雪上加霜的是,她們因為需要用錢,而用信用卡向銀行借了錢,然後反而欠了一屁股的卡債,成了名符其實的卡奴。

 

對於這些個案們,其需錢孔殷固然是其困境,而缺乏理財觀念也是導致困境的原因之ㄧ。

 

所以, 我也很務實的鼓勵各位,倘若行有餘力時,也能夠對投資理財方面也多加關注,讓自己擁有投資理財的觀念與能力,不要跟我一樣對於投資理財所知甚為有限。

 

而能夠擁有合宜的投資與理財的觀念,對於人生幸福自然也是加分的。

 

像我有不少醫學院的同學,他們除了開業之外,也都頗懂得股票或房地產等地投資之道。(有些醫師玩股票比看診還要認真,偷偷告訴你們。)

 

而對此知識貧乏的我,也曾經因此而損利不少,如我在三十二歲左右,在高雄買了人生的第一棟房子(一棟大廈的第二十一層樓),當時是在同學兼同事的影響之下跟著買的,我其實沒有什麼投資理財的觀念。

 

結果在約五、六年以後,那時我已經到花蓮去工作與居住,當我決定要賣掉該間房屋時,我才發現那棟房子的房價已經跌了不少的事實,最後當年以509萬買的房子,結果我忍痛以250萬賣出,別人買房子是增值,可以帶來財富,我則是慘賠,像我這樣的情形,正是一個不懂投資理財的現代人所可能遭遇的血淋淋的教訓。(也有人說我是被仲介給誑了,這我就無法求證了)

 

儘管像我這樣一個從小被教誨著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與賺大錢的人,當辛苦賺來的五百多萬,在不知不覺間被攔腰斬斷時,當下的人生幸福感自然受到了減損。

 

對於理財投資,我能說的不多,只能跟各位分享一些自身失敗的經驗,讓個案知道,錯誤的理財投資,也是會減損幸福感的。

 

至於那些不太在乎財富與物質生活的朋友,也許對於投資與理財並不太感興趣,這樣也很好,你可以更專注地將時間與精力投注在工作事業或是其他的興趣與嗜好上。

 

不過,我相信如果是孔夫子活在現代這個社會,他也會重視理財投資這一個區塊的。

 

君不見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主張要看中六項基本的生活藝能「禮、樂、射、御、書、數」,其中這「數」指的就是數學,倘若孔子是活在現代,我絲毫不懷疑仁智者如他一定會闡明其「數」也包括了要擁有投資理財的觀念與能力。

 

所以,以孔之所提倡的六藝而言,我顯然尚未臻圓滿,有值得提升與充實之處。

 

於是,我特別把「投資理財」也列在人生的十二棵大樹裡,呼籲現代人類得懂得投資理財之道,不要輕忽了適當的投資理財對於人生幸福的重要性。

 

就算是一位倡導心靈健康的醫者如我,其實也強調投資理財的重要性。

 

可別像梅子在下這般,因為不懂得投資理財,而白白的把辛苦賺來的錢都賠了去。

 

但,抱歉的是,我在這裡也只能強調其重要性而已,至於再深入與高明又可靠有效的投資理財才道,我可沒有資格在這裡誇言了。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認為適當的投資理財是值得鼓勵的,雖然我自己並不熟悉投資理財的方法與技術,也沒有這方面的能力。

 

還好於此吾妻稍能補我之不足,這也是夫妻在功能上互補的好處之一。

 

 

 

 

 

 

各位都耳熟能詳儒家所提倡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其中所謂的數便是數學,而孔子在當時提倡的數學之技藝與觀念,放諸今日,一定也會涵蓋投資理財觀念為其重要內涵之ㄧ吧。

 

 

 

 

 

 

 

 

 

15.  人生的第十一棵大樹:服務、分享、參與及貢獻

 

無私的奉獻

利他

大我

一種深刻的感動

 

當一個人擁有了財富或自我實現之後,通常他的人生會進入另外一種境界,或有一種新的領悟,在個人的成功之後,想要對這個社會與世界做出更多的貢獻。

 

像比爾‧蓋茲與巴菲特等人多年來便積極的投入助人行善的行列,多年前更登高一呼,希望全世界的富翁都夠捐出一半的財產來行善與幫助弱勢團體。

 

顯然從比爾‧蓋茲與巴菲特的行動裡,我們可以看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不在於賺得全世界,更要能夠分享與對人類有所貢獻。

 

參與、分享與貢獻當然不是富人的專有的權利,每一個人,不論其財富的多寡,其實都可以透過對社區或是這個世界的參與、分享與貢獻,而經驗到一種與大我的結合,經驗到自己的內在的慈悲與善念,那其實是一種深刻的感動,同時也能夠壯實自己的價值感。

 

台東的陳樹菊阿嬤,她將自己每天辛苦在菜市場賣菜賺來的錢,都捐給貧困的學童們作為助學之用。她接受訪問時說,這樣他才能安穩的入睡。

 

這種服務、參與、分享與貢獻,可以是參與一個公益性的社團,也可以是跟這個世界分享一些善知識。

 

一位三十多歲的台灣醫師,自願參加了無國界醫師的組織,有兩年的時間,在中東葉門的戰亂之地,作為戰地的醫師,拯救了許多因戰火而受傷的民眾與小孩們,當看到那被戰火無辜波及的孩子,因為他的手術與治療而活了下來時,他內心有一種深刻的感動。

 

陳文茜,做為一位媒體人,多年前,她發揮了影響力,投入了時間與精力,完成了一部訴求拯救地球的紀錄片【正負二度C】,並且到全省各地去播放,她的作為便是對於企圖去拯救地球與保護環境的努力,做出一些貢獻。

 

當一個人參與了這個社會,或貢獻了這個社會時,或與這個世界分享了一些珍貴的東西時,而讓這個世界因為自己的參與而更加美好,或是因為自己的分享與奉獻,而讓這個世界上的其他的生命因此而更加美好時,這時他的內心自然的就會產生一種感動,一種與大我連結的深刻感動,其中也包括了一種以自己為榮的驕傲的正面感受,

 

對於一個經濟尚未寬裕,例如還有一大筆貸款等著逐月攤還的人來說,他可能選擇以做志工,或去捐血等方式來貢獻這個社會。

 

以我個人來說,每天身心科診所的看診,有時人數眾多,且遇到要處理的狀況較複雜時,頗為燒腦,壓力是不小的,所以這幾年來,也開始服用降血壓藥與安眠藥物了。但看診時,不論再忙,壓力再大,總還是盡量維持醫療服務的品質。

 

除此之外,我的書寫與出書,不也就是想要跟這個世界分享與做出更多的貢獻嗎,這當然也是人生自我實現的一部分。

 

服務、分享、參與及貢獻等,這些都是利他且利己的事兒!利他在先,利己隨後而至,由不得你要與不要。

 

 

 

 

 

 

 

16.  人生的第十二棵大樹:和諧的靈性狀態,或人生的統合與整理

 

我的靈性經驗之追尋

 

小時候,偶而會在星期天的時候,跟母親去上教會,那樣的經驗中,最喜歡的乃是拿到美麗的卡片時,雖然上面多半是一些與耶穌的故事有關的繪圖,但我拿在手中總覺得很高興。

 

高中時對人生的存在意義產生了強烈的疑惑,為了尋找答案,曾經去參加基督教的夏令營,也曾經在圓山動物園旁邊的臨濟護國寺住了三個月,期間有機會跟隨明復法師學習靜坐(當時老和尚曾敎我白骨觀的靜坐法)與對話….這些都是我在追尋人生意義,以及探索靈性經驗的早期足跡。

 

後來,醫學院畢業,我選擇了精神科,也是為了要探索人類心靈的奧秘。

 

所以我在學習精神醫療的藥物治療模式之外,於心理治療的學習上更是投入了不少心力。

 

 

後來,我於1997-1998赴美學習心理治療的期間,同時也學習了催眠治療以及靈性療癒相關的課程,其中也接觸了印度的七個脈輪的靜坐法門(拙火),並體驗了一些印地安的靈修儀式與經驗。

 

在墨西哥的海邊的高台地上,在一連串的印地安屬性的靈性儀式後,所體驗到的與天地合一的經驗,與其說那是神祕經驗,不如說那是一種深層的和諧與靜謐的經驗。

 

我多年前也曾參加過法鼓山聖嚴法師所主持的為期六天的禪修營,學習了聖嚴法師的「默照禪」

 

然而,在我這自己覺得不多也不少的靈性追尋與體驗的過程之中,我並沒有走上一條執著於「靈修」的道路。

 

相對的,也很自然的,我回到了人間的凡塵俗世,繼續我的那真真實實的人間行腳。

 

這十多年來,我結婚生女,生女,又再生女。

 

我工作、生活,彈琴跳舞,真要去找出一些靈修的色彩,恐怕我那隨興而至的禪舞,以及每回游泳完後,在烤箱裡靜坐的那五分鐘,算是帶有一些靈性修持的氣息吧。

 

 

關於靈性之於我

 

與宇宙、自然、生死的和諧關係

 

當你仰望天空與星際時

內心是否仍然會讚嘆與感動

 

你與這個星球的關係

 

死亡是此生的結束

開始?  造物者or奧秘的宇宙之律並未打算讓我們知道

經驗享受與創造這一段旅程

 

 

關於生死

 

關於生死與來世,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死亡便是此生的結束,關於這一點,大部分人應該不會有什麼爭議。

 

然而,死後的世界是個什麼樣的光景,死亡之後,人到底是會上天堂,或下地獄,或是真的有前世與來生嗎?生命與靈魂真的會輪迴嗎?死亡真的是靈魂的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嗎?

 

關於這些問題,我的領悟是,不論你是相信有造物者的存在,或者根本就不相信有所謂的造物者,但認為奧秘的宇宙是有一種奧妙之律,

 

但無論是造物者或是奧秘的宇宙之律,祂們或它們顯然都並未打算讓我們知道關於死後世界的訊息,或者這麼說,祂們或它們顯然是打算讓我們無法去預知與瞭解死後的世界與歸處,這就是遊戲規則

 

祂們或它們的設計,乃是要人們能夠去經驗享受與創造這一段旅程,好好的把握這一段旅程,

 

其他關於死後或是前世與來生的,就不用去費心了!

 

 

關於宇宙

 

就像關於宇宙的問題,祂其實也明白的顯示了是超越人類所能理解的範圍的。

 

所以當人類面臨了宇宙是無限大的嗎?這樣的問題時,要如何思考呢?!

 

不,宇宙不可能是無限大的,宇宙是有限的,有止盡的,那既然是有止盡的,那麼宇宙的外頭又是麼東西呢?

 

所以我們既無法想像一個無限大的宇宙,也無法想像一個有止盡的宇宙。

 

就算科學家說了宇宙的直徑約960億光年,這仍然無法解答這個疑惑!不是嗎。

 

 

以開放的心態,與不可知的疑惑和平共處

 

這種未知,同樣的也將持續的存在於人類對於死後世界與歸處的永恆的疑問!

 

於是,也許學習與這樣的疑惑和平共處,乃是最佳策略之ㄧ,我就是這麼做的。

 

然後,繼續好好的體驗與創造自己於今生今世的生命之旅。

 

我發現,當我們能與這樣的疑惑和平共處,當我們能這樣的一種領悟、接受與認知時,就已經處在一種靈性的和諧狀態了。你不需要知道everything才能夠擁有和諧,就算我可以不知道未來,卻仍然能過著快樂與幸福的生活一樣。

 

 

關於靈性經驗之於人生的位置

 

在曼陀羅人生幸福元素圖形的最外層,我乃列了「靈性」這個項目。

 

我將「靈性」這個項目放在幸福曼陀羅圖形的最外層,的確是有一些特殊的用意的。

 

心思細密的人,可能還可以看出我將這最外層上了以藍色為主的底色,看起來既像是一個星球的海洋,又像是大氣層。

 

以大氣層來說,大氣從某種觀點來看它甚為稀薄,甚至根本看不到,但如果從人必須依賴大氣呼吸生息的觀點來看,大氣層儘管看不到卻又是那麼的不可或缺。

 

靈性的經驗此一元素之於人生的確具有一些奇妙的功能與意義。

 

之於某些人,他必需依賴對於上帝的信仰來做為生命的最大支柱,在孤苦無依的時候,上帝是唯一的依靠,挫折落難時,上帝是唯一的慰藉。

 

再看看類似大甲媽祖與白沙屯的媽祖的遶境活動之盛大,與信徒之虔誠敬拜的行為,就可以知道宗教與信仰這類的靈性活動,對於有一些人的意義之重大。

 

所以,對於有些人來說,透過宗教信仰而發展出來的靈性經驗,乃具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從每個人各自的曼陀羅圖的樣貌中來理解一些現象。比如說,當有些人在核心圓,以及第二圈與第三圈的同心圓都發展的豐盛茁壯時,你可能會看到,他在最外一圈的靈性經驗的重要性與厚度,就顯得不是那麼的厚實與必要。

 

而一些最外圈的同心圓比重極大的人,你也可能可以觀察到他在核心圓與第二圈與第三圈同心圓之內涵的薄弱與匱乏,於是最外圈的壯大與厚重,就成了她人生重要的依靠、慰藉與支撐了。

 

 

靈性經驗的形式與內涵

 

靈性經驗對於有些人來說,與宗教信仰的關係密切,幾乎可以畫上等號,但不見得所有的靈性經驗都與宗教有關。在這人世間,有許多種的宗教或靈性經驗,不過大概來說,靈性經驗可以分為下面幾類:

 

博愛的精神,與上帝的關係

 

與天上諸神的關係(不論是中國的道教或是印度敎,或是希臘時期的民間信仰等)

 

佛性,覺悟,修行,行善,涅盤

 

輪迴與今生今世

 

天人合一

 

寧靜或狂喜之神祕經驗

 

與宇宙、自然、生死的和諧關係

 

 

關於生命旅程中的生前與死後的世界,

 

有沒有天堂與地獄

 

有沒有前世與來世,有沒有輪迴

 

有沒有造物者?有沒有神?是多神,還是一神?

 

有沒有因果關係?善行與惡形,對於人生,或是來世的影響如何

 

其他神秘或是超自我的經驗,如與宇宙連結,或是與天地合一,或於回到子宮中的經驗,或是類似無我之經驗…..

 

 

然而對於其他許多人來說,他們如果依照我之前所闡述的,能夠照拂好自己的身心,又能夠在第二圈與第三圈的各項生命元素均妥善均衡的發展灌溉,即做到了梅子所主張的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時,其人生就已經達到了一種趨近圓滿與美好的狀態了,因而也不再需要其他的靈性修行,或是信仰,甚至是神明來加持了!

 

在這種情況下,對某些人來說,靈性的需求,其份量,卻又如空氣一樣稀薄的似乎是可有可無了。

 

 

關於靈性經驗,以及人生的統合與整理

 

我所謂的靈性,可以是基督徒獲天主教徒與上帝的關係,或是佛教徒般的修行,

 

又或者一個人並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卻能夠對於生命的旅程,生命的開端與結束,都能夠擁有一種平靜安寧的態度,以及人與自然,或人與宇宙等層次都能夠擁有一種和諧的關係。

 

對於有些更務實的人來說,其和諧的靈性狀態,其實乃來自己在人生的半段能夠在一邊發揮之餘,又能夠逐漸地將自己過去的一生做好整理或統合,於是在人生的終點能夠走的安祥、自在與滿足。

 

其實, 決定一個人最後是否能夠平靜安詳與滿足的離開人世,最重要的不光是其信仰,乃是一個人是否能夠用心的、好好的走過這一生,若答案是肯定的,斯人在臨走前自然能夠了無遺憾,在生命結束之時,可以從容的去面對。

 

如果還想要再做了多一些,那麼就是能夠在自己人生的後半生,逐漸地把自己的一生做好整理( 包括屬於自己的東西,自己所寫的文章,所創作的作品,還有過去所做過的事情等….),如果可以的話,不要在自己自死後留下一堆讓後人不知如何去處理的東西。

 

寫好遺囑是也是其中一部份,包括自己所遺留下的來財產與物品,希望做怎樣的安排,最好也要交代清楚自己希望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與世界告別。

 

把這些屬於自己的東西與生死之事,都清楚明白的安排妥當,除了讓自己能夠安心從容的面對生死,親人也不會因你的死感到困惑與煩惱,一個能把自己整理到這樣的狀態的人,其靈魂自然便已是在一種和諧的靈性狀態了。

 

 

靈性經驗的重要性乃因人而異

 

如我在前面所說的,我將靈性經驗這個項目放在同心圓的最外一圈,其實蘊含著兩種不同的意義,一是它的存在之意義與重要性對某些人來說,足以包覆其他人生幸福的重要內涵,只要它,那屬於最外一層的內涵,其豐厚的存在,便足以填補或彌補其它項目的缺損或匱乏。

 

而另一種意義則是,對某些人來說,靈性經驗等,將逐漸像空氣一樣的稀薄,稀薄到幾乎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其重量,也就是說靈性經驗這類的重要性越趨輕薄,不再具有厚實的分量。

 

我的意思是,靈性經驗等,對某些人乃像空氣一樣的重要,缺少了,就活不下去了。

 

而對另一群人來說,乃像空氣一般的稀薄,且在人生幸福中並具有厚實的分量。

 

人生的內涵與樣貌到後來,本來就各自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質與狀態啊,那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17.  學生時代的曼陀羅圖

 

學生時代的生命曼陀羅圖

 

學生時代的曼陀羅圖與成年人的曼陀羅圖的內容自然會有所不同。

 

在我所繪的學生時代的曼陀羅圖裡,其核心圓仍為身體與心靈(自我的發展)

第二圈同心圓則為學習(知識的或技能的)、運動、興趣與嗜好的培養、同學與朋友。

第三圈同心圓則為觀察閱讀與思索、對親密關係的期待、服務參與分享貢獻。

第四圈同心圓則為靈性的探索。

 

學生階段的學習,不光是為了未來的工作,但的確具有為了未來的工作選擇做好準備的重要意義。

 

所以對於中學生與大學生,不妨想想,關於工作,你未來希望去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投入什麼樣的世界?這樣的想像,有助於妳去想想現在應該做什麼樣的努力,什麼樣的準備?又要選擇之志願的方向為何呢?

 

而學生時代除了課堂裡的學習之外,參與社團活動也有其價值與重要性時,因為社團可以幫助一個人去發展興趣與嗜好, 如學習才藝(如國樂社、管樂社…..),也正是為未來人生裡的休閒活動做準備的階段(包括學習鑑賞能力,如愛樂社….),除此之外,也是人際互動,甚至是認識男女朋友的最佳機會與場合。

 

 

不妨大膽想像與假設未來

 

至於我那以成年人的人生內涵所描繪出的曼陀羅圖(即包含工作與親密關係等項目的),對於尚在學習的學生來說,也有值得參考之處。

 

身為學生,乃是處於一個正在為未來的人生作準備的階段,我所列的人生的十二顆大樹,在學生時期,不也正是在播種、發芽,與成長茁壯的階段嗎!所以不妨一邊看著這曼陀羅圖,一邊想像自己未來希望擁有什麼樣的人生,自己未來理想的人生內涵應該是什麼樣的樣貌。

 

雖然大部分人的人生可能都不會按照自己早先的計畫來進行,但設想與計畫未來,以策勵現在的自己,還是頗具有正面積極的意義與功能的。

 

因此,或許也能對你現在的學習與未來的努力方向能夠有所助益。

 

 

既活在當下,也在為未來的人生做好準備

 

我這十二項算的曼陀羅圖,乃是以成年人的立場來闡述幸福人生的生命內涵。

 

但其實,對於在學的學生也頗有參考價值。

 

在學的學生可以透過這樣的圖示來預想自己為來的人生,然後,有助其現在,在還是學生的階段,可以知道應該如何去為未來的人生來做好準備。

 

不過這種準備說有其貼切處,也有其不盡貼切之處,因為人生的每個階段其實都是當下,都是現在,都有其獨立存在的意義與重要性。

 

只是,人生早期尚在學習的階段,當然也有著為之後的人生階段做準備的功能與意義。

 

許多人在後來的人生的各個項目或領域裡顯得貧乏,或是萎縮、失敗了,分析與理解之後,便可以明白其實原因就是在成長過程中以及學生時期,並沒有能夠為未來做好準備與打下良好的基礎!

 

想想那些在人生旅途中總是抱怨著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並總是對工作缺乏熱情的人,他們可曾在成長與學生時期,為了未來的工作或事業,做了足夠的努力、付出與準備。

 

也想想那些生命之中不知如何去休閒,不懂得如何去擁有快樂時光,缺乏興趣與嗜好,而導致休閒生活過於貧乏的人,他們不也是因為自己未曾在成長與學生時期,陪養出適當的興趣與嗜好,以及休閒欣賞等能力,這不也就是他未能為未來的幸福與愉快的人生做好準備嗎。

 

 

有些基礎與準備乃與更早期的成長階段密切相關

 

不過有的基礎與準備,其實發生在更早期,且並不操之在自己,而是其父母照顧與陪伴孩子的品質如何,像是心靈健康與否,心靈的發展狀態等,如前所述,在人生的早期,孩子只是顆種子,需要父母提供養分與灌溉。

 

若在這方面嚴重的匱乏或受到了創傷,一個匱乏或扭曲或受傷的心靈,當然也會影響其各方面的學習,社團參與的情形,及與同儕的人際互動等。

 

 

善用學校所提供的資源

 

而倘若在這些項目都出了問題(如心理健康、學習狀態,與同儕關係等),又當如何呢?

 

別忘了,學生時期還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在校園裡去尋求心理諮商的服務。如果在心理的狀態上,自覺有這樣的需求時,不妨前去談一談,現在的國中、高中與大學院校裡的輔導室或諮商中心,都有提供這類的服務呢。

 

其實許多關於心靈健康與self發展的問題與狀況,如果能在學生時代便開始治療與修補,那當然更好,可以提早進行修補早期創傷的工程,與緩解人生的痛楚,改善人生的狀態。

 

 

 

 

 

 

18.  單身者的曼陀羅圖

 

有些讀者可能已經發現,我在之前所闡述的生命元素曼陀羅,其實是依照一個人選擇了結婚生子這樣的生命歷程去描繪的。

 

而人生的旅程往往各有各的風景與內涵,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會選擇走向結婚與生兒育女的道路,選擇單身,或是發現婚姻不適合後結束婚姻的,也大所多在。

 

我最近有一天同時聽到了兩位單身友人的近況(大約年紀都在五十歲上下)

 

其中一位女性友人,神采奕奕的告訴我,她剛陪著其父母從埃及旅遊了十多天回來,並興高采烈的說到了進入金字塔裡面的心情。

 

她單身,她過得似乎很愉快而自在

 

另外一個消息,則是有一位始終單身的男性友人,他最近突然中風,情況並不很樂觀。他雖然並不排斥結婚,但卻始終未遇到對象,近來我偶爾看到他時,他的身形日漸寬厚擁腫了起來,顯然是甚少運動的,休閒生活也甚是貧乏。

 

同樣是單身,有的人過著健康愉快而豐富的人生,有的人則顯得抑鬱而少了色彩。

 

我試著以單身的生命元素與內涵也畫了一張曼陀羅圖,

 

在我那「遠離憂鬱,擁抱幸福」的講座中,也會有許多單身的朋友前來聆聽。過程中,我會用開玩笑的口吻跟她們說:如果你選擇了單身的生活,那麼,我要恭喜妳們,因為如果跟那些選擇走上結婚生子的道路的朋友來對照,在這一生裡,妳可能會比她們要多看了一千二百部電影,多讀了600本書,多玩了36個國家,多交了六十個好朋友,甚至是多談了六至十二次的戀愛。

 

單身的人也可能會有更多的時間去自我實現,可能有更多的精力與意願去參與並對這個社會做出貢獻。

 

所以選擇單身或是結婚等,其實各有各的人生風景,就看你如何去選擇與創造自己的人生了。

 

就如我一再說的,每個人有自己的風格與生命際遇,所以畫出自己的曼陀羅圖吧,當然也可以參考我的圖示與排列順序,也可以跟我的大不相同,聽著自己內在的鼓聲,依照著自己的節奏,走出自己的人生,畫出屬於自己的風景吧。

單身者的曼陀羅圖

 

核心圓的位置仍留給了身體與心靈。

第二圈同心圓則是工作、休閒,家人、朋友。

第三圈同心圓則是居家生活、自我實現、投資理財,參與服務分享貢獻

第四圈同心圓仍然是留給了靈性經驗與自我的整理與統合。

 



梅子的幸福法門 ()

 

19. 幸福法門

 

幸福,是一種能夠經常經驗到自在、愉悅,自覺有意義,且不乏感動的人生狀態,但其過程不必然隨時都是無憂無慮的。

 

《幸福法門》的由來

 

一開始是看似平凡無奇的《生活法門》

 

實踐的過程中察覺其實是《生命法門》

 

明白滋味後才瞭解何以叫《幸福法門》

 

 

《幸福法門》的屬性

 

我所談的《幸福法門》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平實的《生活法門》,或是鼓勵人要在生活中去身體力行的《生命法門》。

 

套上「法門」兩字,有一點調弄玄虛的味道,其實我這《幸福法門》既不神秘也非玄妙,但卻頗值得用心看待與實踐之。

 

它既非宗教,也非玄學,卻是我認為的幸福之道,與每個人的生命功課。

 

 

真真切切的在這個世界上活出自己的人生

 

相對於許多修行法門看重的是修行、覺悟與解脫。

 

而我所提倡的幸福法門所主張的則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在這塊大地之上,在生命旅程中去體驗、學習、面對,以及去享受、行動與實踐,創造與奉獻的人生。

 

 

 

《幸福法門》的內涵

 

那麼究竟什麼是我所主張的【幸福法門】之內涵呢?

 

 

勤於灌溉人生的十二棵大樹

 

〈一〉:健康的身體

 

〈二〉:健康的心靈

 

〈三〉:適合的工作

 

〈四〉:適宜的休閒生活

 

〈五〉:和諧的親密關係

 

〈六〉:具有滋養性的親子關係

 

〈七〉:良好舒適的居家環境

 

〈八〉: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成功經驗

 

〈九〉:有幾個知心的好朋友

 

〈十〉:適切的投資理財與財富管理

 

〈十一〉:服務、參與、分享、奉獻

 

〈十二〉:和諧的靈性經驗與人生整理

 

 

 

幸福法門的十二則說法:關於幸福人生的幾項哲學、原則與提示

 

1.          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2.          善用中庸之道,過均衡的生活

 

3.          活在當下,珍惜擁有

 

4.          人生乃是一趟旅程,好好把握今生今世!

 

5.          家乃是喜悅或痛苦的泉源;讓家成為喜悅的泉源!

 

6.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的作息、運動,守時與提早出門,整理的習慣。.

 

7.          少種憂慮與痛苦的因,與懂得趨吉避凶之道。

 

8.          遇到挫折、壓力、問題或情緒紛擾的時候;願意迎接挑戰。

 

9.          瞭解人生的真相;需要的時候,可以適度地展現力量;懂得善用逆增上緣。

 

10.      跟讓你感到舒服完整的人靠近;與讓你感到痛苦萎縮的人疏遠!

 

11.      在生活中經常擁有美好的經驗;增添福慧與力量。

 

12.      新人生觀: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

 

 

 

《幸福法門》的內涵

 

那麼究竟什麼是我所主張的【幸福法門】之內涵呢?

 

幸福法門的內涵:勤於灌溉生命中的大樹,活用幸福人生的哲學!

 

1.          勤於灌溉生命中的大樹(過著健康、均衡而豐富的生活)

                            i.                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與內涵

                          ii.                誠實的面對自己,了解自己,與善待自己

                        iii.                擁有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或事業

                         iv.                每天讓自己擁有一段放鬆愉快的時光

                           v.                在親密關係中能夠誠實而開放的溝通

                         vi.                若有生兒育女的,能夠陪伴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長(創造與奉獻)

                       vii.                擁有一個舒適的居家環境

                     viii.                自我實現;在某些領域持續的投入,繼而擁有成功的經驗

                         ix.                朋友與和諧的人際關係

                           x.                懂得投資理財之道

                         xi.                服務、參與、分享與奉獻

                       xii.                和諧的靈性經驗與人生的整理

 

2.          關於幸福的人生哲學與生活原則

u  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u  善用中庸之道,過均衡的生活

u  活在當下,珍惜擁有

 

3.          其他值得參考的幸福之道

                            i.                善於解決問題,而非擅長抱怨

                          ii.                能夠承受挫折,迎接挑戰;良好的壓力調適

                        iii.                懂得少種憂慮與痛苦的因,趨吉避凶之道

                         iv.                能夠在生活中反覆經驗到美好的感覺

 

 

 

 

禪舞

 

如果說,蘇菲旋轉乃是蘇菲學派的一是或是特色之ㄧ的話,那麼我所主張的【幸福法門】要跳的則是禪舞。

 

但其實,禪舞並不是一種儀式,而是我所提倡的一種讓身心和諧的放鬆方式。

 

禪舞與幸福法門其實都沒有什麼神秘與玄妙之處,都只是想帶來切實的美好經驗與人生。而你也不必要去喜歡這禪舞的風格,關於舞蹈與人生,一切就請忠於自己吧。

 

 

 

 

 

 

 

 

 

 

 

 

20. 幸福法門的十二則說法:關於幸福人生的幾項哲學、原則與提示

 

前面的章節,我提及了那十二棵生命之樹的內容,接下來,要來談談幸福法門的十二則說法。

 

 

幸福法門的第一則說法: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人生哲學之一)

 

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幸福法門的第一則說法乃是: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或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其實也就是做自己人生的主人的意思。

 

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說來簡單,但其實人生常會有許多的框架與牽絆,讓你難以順心如意的活出自我。

 

容我先提這樣提問:

你這一生,到目前為止,算是活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了嗎,現在的生活與人生內涵是你自己想要的嗎?

 

還是到目前為止,你都還是活在別人的意志之下,尤其是你的父母的意志之下?!

 

你的工作或事業(甚至是你當初求學時所選擇的科系與志願),你親密關係的伴侶,甚至是你平日的休閒內容等,都是在你自己的意願或自由意志之下所做出的選擇嗎?!

 

 

那些鬱鬱寡歡的個案們

 

我曾經遇到過一位個案,她長期在身心科門診接受抗憂鬱藥物的治療。當我在診間跟她會談時,我發現她長期的鬱鬱寡歡,原來與她那令人窒息的婚姻關係密切相關,而明顯不同於某些所謂內因性憂鬱症的個案。

 

她與先生都是第二度的婚姻,婚後這五六以來,先生顯然是因為自己的缺乏安全感(因位他的第一任妻子跟人跑了),而嚴格的限制個案的行動自由,於是,她不能自由外出跟朋友聚會,連自己一個人出去逛街或運動,先生也不放心。

 

結果是,個案是似乎被先生軟禁在家裡。

 

這樣的個案其實需要改變的是她的關係與生活狀態,只要她能與先生達成共識,開始擁有適度的行動與生活上的自由,她的憂鬱很快就可以不藥而癒了。(事實上長期服用抗憂鬱藥物對她來說並不是一種不適當的治療)

 

這個案其實就是一個人無法擁有自己人生的案例之一。

 

 

然而,大部分有憂鬱傾向,或是與快樂幸福距離遙遠了些的人,雖然在人身自由上並未沒受到如此明顯的限制,卻是在精神層次上受到了某種程度的局限,而未能真正的擁有自己的人生。

 

像是我之前所列舉的,一個人從過去求學到後來的工作選擇,都是under父母大人的意志之下,而自己真正有興趣或熱情的工作或活動,卻總是因為父母的反對而未能選擇與投入。這樣的人,雖然不若前述個案所遭受的箝制,卻也始終過著一種未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且未能充分自我發揮的人生,而也就是因此,他的人生滿意度自然是有待提升的。

 

 

有不少人所活著的並不是屬於自己的人生

 

其實有不少人所活著的並不是屬於自己的人生,或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果你自己的父母不是那種可以去尊重孩子,甚至是瞭解孩子的父母,那麼現在的你很可能仍處於一種尚未能活出自己人生,或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的狀態。不過,儘管真是如此,你也不需要太難過,而且跟你情形相同的人並不在少數。

 

我看過許多憂鬱症或是曾被醫師診斷是患有憂鬱症的人,去看看他的人生,你可以很容易的看到諸多類似的無奈。

 

回溯其過去的一生,你也不難發現他總是活在父母的意志,甚至是父母的壓抑之下,從小到大,他的感覺與想法很少被聆聽與瞭解,更別談會受到尊重。

 

可以這麼說,他的自我根本就是萎縮的,從來就欠缺充分發展與茁壯的機會。

 

 

 

self的發展

 

自我接納;照顧與善待自己

能夠適當的表露情緒、感受與想法

做自己的主人,選擇自己人生的方向,做自己想做的事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發展出良好的習慣

發展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內涵(興趣與休閒生活)

發揮自己的潛力與能力

 

去看看你的工作、生活與親密關係….等等,如果還有明顯的「不是自己的人生」的徵兆,那麼試著去思索,可以做什麼樣的改變,這改變可能是心態上的修正與開放,可能是給自己重新學習與投入的機會,也可能是會帶來重大衝擊的具體的實際的革命與改變,端看你現在的人生狀態在經過自己誠實的面對與深度的思考之後,會給你帶來怎樣的訊息與想法了。

 

 

人生哲學之一: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之前我所陸續闡述的「生命中的十二棵大樹」,但這些生命內涵的灌溉與實踐其實有幾個基本的原則,其中之一就是要能夠去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而活出自己的人生基本上有兩個層次,一是能夠去照顧到自己的需要,二是能夠自己去選擇,繼而創造自我,讓自己的潛力與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與發揮,並能夠去貢獻出自己的能力、智慧與經驗。

 

能夠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的人,往往才能擁有厚實的幸福!

 

 

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其實,有些人雖然不能為自己的人生與命運作主,雖然缺乏自主性,但他還是能夠擁有部分的幸福。

 

不過,若是能夠選擇的話,當然要做自己的主人,過屬於自己的生活,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這樣,才能夠活出具有熱情與溫度的,可以帶來深層滿足的,精采幸福的人生。

 

若是問:「生為奴役,還是作為自己人生的主人,能夠擁有比較多的幸福?

答案顯然是很清楚的。(其實還不一定呢,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寧願選擇做自己的主人,而非身為奴隸,不是嗎。)

 

但其實有很多人,雖然並未身為他人的奴隸,也未能夠善盡作為自己人生之主人的職責。

 

 

如何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要能察覺自己的感覺與需要,

可以適度的表達自己的感覺與想法,

並能夠適度的去照顧到自己的需要。

 

在工作與事業上,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工作內涵與型態。

 

在親密關係上,可以選擇自己的親密伴侶,而不是由家族的長輩來幫你選擇,或指定你接受。(雖然媒妁之言的婚姻,不見得比自由戀愛的婚姻要來的不幸福)

 

在生活方式上,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內涵,可以擁有自己喜歡的休閒生活。

 

就算結了婚有了孩子,也還是能夠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以及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當然也要能夠讓伴侶擁有對等的自由、時間與空間)

 

 

真正的自我實現乃是做自己的主人

 

如我在之前所說的,關於人生的《幸福》與《生命的意義》,有的時候,是很個人的事。

 

以自我實現來說,每一個人的實踐方式顯然也會有所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別的

 

像是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有一位女性Amelia Earhart,她於1928年(31歲)因為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乘坐飛機而飛越大西洋的女性而一舉成名(不過那時她並非駕駛而是共乘者),之後,她乃全心全意的投入飛行的世界,並於1931年(34歲),成為第一位獨自駕駛飛機,從夏威夷飛越太平洋到加州的女性,

 

在她四十歲生日前夕,她更企圖挑戰以飛行繞地球一週的壯舉,可惜最後功敗垂成,她與同伴從天際消失了蹤跡。

 

艾蜜莉曾表示,她其實也知道自己所從事飛行活動的高度風險,但顯然,對於愛蜜莉來說,飛行,並不斷的自我挑戰與超越,就是她所選擇的自我實現其人生的方式。

 

我雖然對艾蜜莉的壯舉也感到敬佩,而,我,或像我這樣的人們,顯然選擇了一條與艾蜜莉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自我實現。

 

同樣是自我實現,然每個人的生命風景各有不同,其實是各有可觀的。

 

你想要活出怎樣的人生,各人會有自己的選擇,如同我在之前所說的,就像穿衣服一樣,穿什麼樣的衣服才適合自己,才能夠表出自己的風格與美,顯然也是因人而異的,那麼就請穿上適合自己風格的衣服吧。

 

別汲汲於探究前世,且好好的於今生今世,活出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吧。

 

 

做一個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感覺的父母

 

其實,可以的話,當然人人都想要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但有不少人之所以無法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乃是因為從小到大,其父母乃習慣去操控與掌握孩子的意志與選擇權,而向來不懂得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與想法,若到了孩子長大成人以後,這些父母仍企圖去操控孩子的意志與選擇,那對孩子來說,往往就是一種痛苦與折磨了。

 

這些父母正在扼殺孩子們的幸福與創意的人生!

 

所以,可以的話,就讓自己成為一個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感覺的父母

 

 

 

 

 

 

 

 

 

21. 幸福法門的第二則說法:善用中庸之道,過均衡的生活 (人生哲學之二)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的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了,但仍感覺壓力沉沉,並未擁有輕鬆、快樂與幸福,那就接著往下看吧,也許有些東西你miss掉了,也許有些部分你又太過了。

 

在人生的旅程中,不確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知不覺的成了中庸之道與均衡生活的倡導者。

 

我會把「中庸之道」運用在生活大大小小的許多地方,假如可以的話。

 

像是我在談到工作與休閒時,就會強調每個人要試圖讓自己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

 

談到教養子女時,我也主張要在愛的教育與鐵的紀律之間取得平衡。

 

 

善用中庸之道,過均衡的生活

 

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

 

在責任與自由之間取得平衡

 

在愛的教育與紀律之間取得平衡

 

在遊戲與學習之間取得平衡

 

在親密關係與獨處之間取得平衡

 

在樸實平靜與新奇刺激之間取得平衡

 

在珍惜擁有與努力追尋之間取得平衡

 

在穩定持續與改變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在平凡安定與冒險變化之間取得平衡

 

在堅持與妥協之間取得平衡

 

在加法與減法之間取得平衡

 

在婚姻與愛情之間取得平衡

 

在為己與利他之間取得平衡

 

 

闡述篇:

 

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

 

如果你不想死於過勞,請學會讓自己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

 

如果你想擁有幸福的人生,試著學習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

 

有一位日本的作者,在文章中寫到他個人的觀點,認為所有過勞死的個案,其實最要負責的是自己,而引起了一陣撻伐。

 

該作者說的其實也不無道理,雖然企業主的要求,職場的制度與工作的壓力等,都是在討過勞死的原因時,值得去探討與分析的因素,然而當事人本身是否懂得要讓自己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的生活態度,往往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責任與自由之間取得平衡

 

均衡哲學當然也適用在個人與家庭之間。

 

既為人父母,陪伴孩子成長乃是吾等的責任之ㄧ,所幸,我非常喜歡也珍惜與孩子相處互動的時光,也喜歡跟孩子一起在自家三樓的書房裡一邊播放著和諧的音樂,一邊看書;自然也喜歡帶著孩子一起去運動、遊玩與旅行。不過有的時候,我也會給自己放個假,體驗與享受一個人自由行動與獨處的時光。

 

像是有一個週末的下午,正好孩子們也正在準備學校下週的期中考,我於是便一個人踩著腳踏車,從美崙騎到市中心的創意文化園區去欣賞原聲系列的音樂表演,還記得那個下午表演的節目之ㄧ是【印度融合音樂】,那天下午一開始天空還掛著點太陽,配合著涼爽的東北季風,是個舒服的午後,融合了現代與印度風格的音樂,就那樣自在的盤旋在我的天空之上,開闊而自由。

 

又如另一個週末,我趁著去參加星期五晚上在台北的一場研習會,隻身從花蓮北上,那場研習會結束後,我又一個人到京站的影城,去觀看我的小學同學張作驥的新作【當愛來的時候】,再一次領會了同學善於刻畫小人物的無奈與哀愁的初心,我看電影的時候,還不時想著這位同學的執著,電影看完後,我又搭著台北地鐵到誠品敦南店去看書,到半夜兩點才離開書局,返回下榻的旅館。

 

這些都是我試圖讓生活中的自己在家庭責任與個人自由之間取得了平衡的光影。對我來說,生命因而和諧美好。

 

當然,我讓自己在責任與自由間取得平衡,自然也要讓妻子同樣的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讓這樣的平衡也是對等的。

 

 

在愛的教育與鐵的紀律之間取得平衡

 

中庸哲學當然也適用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

 

如果有人問我,教養子女到底應該是主張愛的教育,還是應該以鐵的紀律來管理孩子,以免孩子被寵壞了?

 

關於這類的困惑,我自然會主張:為人父母者在管教孩子方面,當然可以試圖在愛的教育與鐵的紀律之間取得一種具有彈性的平衡,來做為父母教養子女時的參考依循。

 

因為愛的教育,所以我們對子女的話語經常是溫柔的,態度是接納、包容與肯定的。

 

而紀律呢,除了規律的作息,刷牙洗臉,我曾經要求孩子每天學聽半個小時的英文,引導孩子上學要提早出門,事實上,孩子們自己也會希望如此。

 

當孩子犯錯時,我總會適時的指出(通常是在行為的當下),不會對其錯誤或不恰當的言行視而不見,而姑息其偏差行為的滋長。

 

所以,對於有些只會嚴厲管教孩子的父母,自然要學習多加一些的溫柔的陪伴、真誠的接納,與適時的讚美。

 

而對於那些可能過度寵溺與縱容孩子的父母,則必須在行為管教上多一些原則與紀律。

 

在親密關係與獨處之間取得平衡

 

再和諧良好的親密關係,過度黏膩時,也會生厭。

 

所以,不論是在婚姻家庭或任何型態的親密關係中,試著讓自己在親密關係與獨處之間取得平衡吧。

 

 

在樸實平靜與新奇刺激之間取得平衡

你或許大部分的時候,也像我一樣,可以享受樸實平靜的生活,但有時也會感到也些無聊,活中好像缺少了些什麼的。

 

那麼,這時候,不妨來給自己添加一點新奇的刺激,去做一些平常表較少有機會去做的事。

 

例如說,或去從事一些對自己來說算是有點冒險的活動。

 

從來沒潛水過的人,報名去參加潛水訓練,之後開始到海裡潛水,接觸新奇璀璨的海洋世界。

 

或是試嚐試一下玩飛行傘刺激。

 

還是規模再小一點的冒險。像是從來不敢去坐海盜船的人,就讓自己突破一下,去玩一下海盜船。(還是得強調一下,這是針對沒有心臟病的人的建議。)

 

或者,向來不習慣或是不敢一個人去外面吃飯或是單獨去看電影的人,也不妨來突破一下心防。或者,就來一趟一個人的旅行吧!

 

那麼,同樣的,對於總是在旅行,不斷在冒險的人,他或許有時候應該讓自己在一個地方靜下來,待上個幾個月,或讓自己也有機會去體驗一下居家的生活,也許會有一種不同的沉靜與深刻美好的體驗!

 

 

 

 

在堅持與妥協之間取得平衡

 

人生旅途中,有些事是要堅持下去才會成功;

 

也有些情境,則應該要適時地做出妥協,而非一直固執的堅持下去。像是夫妻之間吵架之後的冷戰,相信很多家庭都曾經上演過,但雙方都要懂得適可而止,能夠適時地做出妥協。

 

 

在改變與穩定之間取得平衡

 

以工作為例,我個人在進入社會之後,曾經在四家醫院工作過,其中從第三家到第四家乃是自己的選擇。

 

而在第四家醫院工作時,也曾兩度想要離開,一次是因為醫院財務狀況不佳,到了醫師獎勵金也發不出來的地步,另一次則是跟來院兼任的院長起了衝突(簡單的說是他很不喜歡我在會議中的發言的內容。),而這兩次有都在經過一番轉折與思量之後,最後還是選擇了留下。

 

一直到數年以後,離開公職的契機到了,乃毅然決然地離開,至今無悔。

 

對我來說,維持現狀或是適時的改變,都是可能的選項之ㄧ,所以在面臨抉擇時,我會以開放的態度來思考各種可能,在蒐集與瞭解了各種條件之後,再做出自己想要的決定。

 

所以,可以說,就工作而言,我的人生乃是在改變與穩定之間取得了平衡。

 

這項原則的運用,簡單的說,就是該改變的時候就去改變,而不宜改變的時候(這當然是在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判斷之後所得到的結論。),則也樂於維持現狀。

 

 

在為己與利他之間取得平衡

我偶爾會聽到這樣的故事,有些參與某個慈善或公益團體與組織的人,將自己大多數的時間都投入在該組織的活動之中,在公益的形象上,他們顯得熱心助人。但是,跟自己的家人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卻相對的顯得冷漠而距離遙遠。

 

聽聞這樣故事時,我總是覺得他們應該要調整一下這些生命元素的重要性與優先次序。

 

沒錯,我主張一個人要先重視並灌溉自己的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先把家庭經營照顧好了,自然可以也應該去關照這個世界的其他角落。(關於這點,其實又與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相互呼應了。)

 

在人生之中,愛,有適當的等差,是合理而健康的。

 

我主張一個人要在為己與利他之間取得平衡,

 

像台東賣菜的陳樹菊阿嬤,其慈悲與仁善乃與日月一般的光輝燦爛,她的仁行義舉是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的,不過 ,我還是會希望她能夠照顧自己多一些,讓自己也擁有適度的休閒,在生活中能夠擁有更多愉快而美好的時光。我這麼說,可能平凡了些,卻也有善意在其中。

 

當然,當我們享受了家庭平安和睦的幸福時,也別忘了去分享參與,以及對這個世界做出更多的貢獻!

 

在婚姻與愛情之間取得平衡

 

什麼是在婚姻與愛情之間取得平衡?

 

我有兩位朋友,生性瀟灑浪漫又多情,兩位都結過一次婚,離婚後且各自又先後發展出了三到四段如同居或男女朋友的親密關係,而且都不只與第一任妻子生了孩子,在後面的幾段關係中,有的也與對方生了孩子。

 

他們自以為瀟灑浪漫的性格,在生命的過程中,會不斷的去追求新鮮的戀情與美麗性感的女子

 

而從家庭與做為人父的觀點來看,他們卻是一位明顯失職的父親(a non-qualified father),而沒有能夠好好的陪伴自己的孩子長大,其實乃成為了他們生命中主要的缺憾之ㄧ,雖然有可能,他們自己在有生之年,會故意去漠視這樣的缺憾,或不是故意,而是真的也遺忘了這樣的缺憾。

 

但這樣的缺憾,並不會因為他不想看或看不到而消失,真的,只是也許他們真的不知道而已。

 

也有的夫妻,彼此之間早已沒了感覺或愛情,甚至關係是疏離或充滿衝突的,但卻因為考慮孩子的問題,以及父母長輩的保守觀念,而免強繼續生活在一起,卻沒有一方是快樂的。

 

其實有不少這樣的婚姻,婚姻中的兩人都覺得自己被困在婚姻當中,既想要追求愛情而不可得,又無法與自己的配偶維持和諧的關係。

 

是的,如果一對夫妻,其愛情與婚姻是合一的,那自然是樁美事。但如果不是呢?!有可能在愛情與婚姻之間也取得平衡嗎?!

 

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拙作:旅人之歌。其中有更詳細的闡述。

 

 

在珍惜擁有與努力追尋之間取得平衡

 

請參考活在當下與珍惜擁有的章節。

 

 

 

 

 

 

 

 

 

22. 幸福法門的第三則說法:活在當下與珍惜擁有(人生哲學之三

 

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

 

(不必絕對,相對即可。relatively

 

專注地參與當下的活動

 

 

懂得把握現在,珍惜擁有

 

不必絕對,但要相對(relatively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專注

 

把握現在,珍惜擁有

 

美好回憶

 

感謝、感恩

 

 

幸福法門的第三則說法:活在當下,珍惜擁有

 

活在當下便是一個人要能夠專注於現在,專注於眼前的人事物與活動,並把握以及珍惜擁有。

 

多年前,我曾經去參加法鼓山所舉辦的為期六天禪修營,其過程中要全程禁語,其中聖嚴法師還曾親授默照禪,而六天下來,如果要我用幾個字來濃縮聖嚴法師的主要教學內涵,也就是:活在當下。

 

其實,不少有關心靈的書籍、作者,與宗教的門派,都強調「活在當下」重要性。

 

 

我所提倡的「禪舞」,有兩個重點,第一乃是活在當下,專注於眼前;第二則是讓肢體自由,讓靈魂自由。

 

然而,我在帶領「禪舞」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有許多人其實並不容易專注於眼前的事務,於是他們既無法讓自己活在當下,也無法讓自己活出自由自在的靈魂。

 

 

關於活在當下之能力養成

 

禪宗與許多心靈修行者都強調「活在當下」的重要性。

 

但其實,活在當下乃是每個人人生的基本功。

 

一個人,能不能夠經常的活在當下,能不能夠總是專注於眼前的事物與活動,的確是評估一個人是能夠擁有幸福人生的重要特質之ㄧ

 

不過,你可以從不同的個體身上發覺到,有些人似乎很自然的就能夠專注投入,活在當下;有的人則儘管去學了打坐,參加了心靈工作坊,仍然難以達到活在當下的境界。

 

撇開一些器質性的原因不說,一個是是否擁有活在當下的能力,其實與其成長經驗息息相關。

 

可以這麼說,活在當下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能力。

 

簡單的來說,倘若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論是在遊戲玩耍,或是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夠經常擁有輕鬆、自在,或愉快,又或者是得以專注投入於遊戲或學習過程的正面經驗時,這類的成長經驗之累積,就能夠幫助一個人發展出所謂的「活在當下」的能力。

 

例如說,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當她在嬉戲時,她就被容許在那兒愉快的嬉戲;又當她在閱讀的時候,或是在做功課的時候,也總是在一種安定自在的家庭氛圍中進行之,那麼這樣的孩子自然而然的會發展出一種專注的能力,這種專注能力的發展與建構,便成就了活在當下能力的養成。

 

反之,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缺乏被接納包容的經驗,而經常是活在充滿壓力與不愉快的狀態,或者在其學習過程中,總是因為所處的環境有著過多的干擾,或經驗到了過多的壓力,而導致其經常無法在一種心神安寧的情況下學習時,這類成長過程中的生活與學習經驗的累積,也自然會讓孩子日後無法發展出那種「活在當下」的能力了。

 

例如說, 一個孩子總是生活在一種紛擾不安的家庭氛圍中,她在家裡不論玩耍或是讀書時,總會擔心父母是否會吵架。或是當她在嬉戲的過程中,總是會經歷不斷的嘮叨,或是在讀書的時候,其父母又惡性不改的喜歡在一旁碎碎念或是批評東又批評西的,讓孩子經常無法在一種平靜的情緒下去進行遊戲或學習等等的過程,這類經驗的反覆發生與堆積,自然會干擾活在當下之能力的發展了。

 

因為這樣的經驗,會讓人總是活在擔心、顧慮、不安,而雜念不斷的狀態,因而污染、破壞、蒙蔽,進而阻礙了原本應該能夠自然的發展出來的那種「活在當下」的能力。

 

所以,想要讓孩子日後能夠擁有活在當下的能力,就要讓孩子活在接納、包容、肯定多於責備與排斥的心靈環境,讓孩子經常能夠輕鬆、自在的玩耍,讓孩子能夠在平和安寧的心緒中學習,而不是在過多的壓力、挫折或充滿干擾的氛圍中,不安寧又不愉快的生活與學習著。

 

其實,活在當下這樣的一種能力,在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中,是可以自然的發展出來的。

 

只要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能夠經驗到足夠的接納與包容,以及一種安定的生活與成長的氛圍。

 

如果一個人透過適當的成長經驗而發展出了這樣的能力,於是,專注與活在當下,對她來說,會是一件自然而然的狀態,似乎不費吹灰之力。

 

相對的,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並未能夠去發展出這樣的能力,於是,她便會發現專注與活在當下乃是一件遙遠而難以觸及的境界。

 

還好,這樣的能力,就算以前沒有養成,日後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逐漸得去培養與發展的,只是,那也需要時間,並非一蹴可及。

 

 

在追求美好的未來與把握現在、珍惜擁有之間取得平衡

 

關於活在當下與追求理想

 

我們其實常常接收到可能各自獨立又互相衝突的訊息,例如說,【有夢最美】這句話是廣告台詞中常常會聽到的(當年陳水扁競選時,更是靠著這句話而賺來了多少選票),又常聽到學禪的人或是心靈工作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要人能夠【活在當下】,而細究起來,【活在當下】與【有夢最美】這兩種態度與境界不能說是沒有衝突的,但能夠兩者兼顧,讓人生總是能在【活在當下】與【有夢最美】之間取得平衡者,才能擁有更厚實又開闊的幸福。

 

禪宗主張要活在當下,哈佛的學者、成功激勵者則鼓勵人要勇於追求理想。

 

而如前所述,要完全的活在當下,與竭盡所能的去追求理想,有時其實是會有衝突的。

 

但幸福者則往往是那些懂得在兩者之間取得一種平衡狀態的人。

 

也就是說,那些能夠於「追逐並實踐理想的過程」以及「懂得活在當下與珍惜擁有」之間悠遊自得的人,方是幸福的!

 

所以,讓你的人生試著在《活在當下,珍惜擁有》與《追求理想未來》之間取得平衡吧!

 

 

感謝、感恩

 

有些宗教總是教導人要懂得感恩,而我發現感恩的心其實與活在當下的特質也有關聯。

 

也就是一個懂得活在當下與珍惜擁有的人,其實自然地也就會成為一個懂得感謝與感恩的人,因為感謝與感恩本就是屬於懂得珍惜擁有的內涵之一。

 

 

 

 

 

 

 

 

 

 

 

23. 幸福法門的第四則說法: 人生乃是一趟旅程,好好把握今生今世

 

人生乃是一趟旅程,好好把握今生今世。

 

其實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延伸、體現與實踐,也是一種關於生死的哲學觀念。

 

好好把握今生今世,現在你正在進行中的這趟旅程!

 

所以,不用急著去探索下一趟旅程的內容,或汲汲於去探索究竟有沒有下一趟旅程。

 

想想,有些人窮一輩子的精力來研究與探索前世與來生,卻忘了把此生好好的過好,例如他到處演講關於前世與來生等主題,卻跟自己的兒女關係疏遠,或跟自己的妻子頗為疏離,甚至也不懂得休閒放鬆與享受人生旅程中的美好,這不是諷刺了些嗎!

 

有時,在講座中,我會這麼說:

上帝,或造物者,或宇宙的律等,在〝創造〞這個宇宙與萬物的時候,顯然,並沒有準備讓我們知道人死後究竟會去哪裡,或是就此便徹底的完全消失了。

 

在有關生死的哲學世界哩,我乃把天堂與地獄、西方極樂世界、輪迴….以及各個宗教等,都視為是人類的創作、想像與假設,且樂於open-minded的看待之。

 

於是,在我心中,我乃把上帝與造物者等視為是一種文學與美學,多過於神學。

 

然而,不論有沒有前世與來生,天堂與地獄,你我最重要的任務乃是好好地把握今生今世,學習、體驗、創造、享受、貢獻與珍惜,並因為愛而幫我們的下一代奠定身心健康的良好基礎,以及創造出更美好的世界與未來!

 

 

 

 

 

 

 

 

24. 幸福法門的第五則說法:家乃是喜悅或痛苦的泉源;讓家成為喜悅的泉源

 

家乃是喜悅或痛苦的泉源

 

我在三十多年的精神科生涯中,看過不少情緒障礙的病人,憂鬱、焦慮或容易憤怒等等。

 

其中,除了一些前面所說的內因性憂鬱症以外,其實很多憂鬱、焦慮或解離症等等,其問題與壓力的根源都是來自於家庭。有的是他成長過程的原生家庭,有的則是她後來與伴侶組成的家庭等, 出現的大大小小的狀況所導致。

 

如過於嚴厲的父母,太過情緒化的父母,甚至家暴與亂倫等,都可能是個案情緒障礙的根源。

 

事實上,一個氣氛惡劣,甚至到了病態程度的家庭,往往就是多種身心疾病的溫床。

 

而一個健康的家庭,乃是幫助孩子們培養出良好健康的self的溫床,也是夫妻能夠各自與共同擁有幸福人生的溫床。

 

那麼,讓家成為喜悅的泉源吧!

 

 

健康的家庭功能

 

「家」的功能與重要性

 

一個健康的家庭應該是

 

一個能夠讓人感到放鬆、自在、安全與舒適;

 

一個可以互相接納、了解、肯定與關心、支持與鼓勵的地方;

 

一個讓人可以適當的表露自己的情緒與想法的地方;

 

如在傷心難過的時候可以流淚,在生氣或緊張害怕與不安的時候可以表達,遇到事情可以彼此討論,可以容納爭執與衝突的發生,但在爭執與衝突的時候不致嚴重失控,不會出現過度激烈極端的反應,並擁有在衝突與創傷發生之後,能夠復原的能力。

 

一個能夠一起成長的地方;一個能夠一起面對問題與一起解決問的地方;

 

一個能夠讓人經驗到溫暖、快樂與幸福的地方;

 

而從self psychology的角度來說,家也是大部分的selfobject experiences (這自我成長所需要的心靈養分)的主要泉源。

 

所以,一個人是否能發展出健康完整的自我,與其家庭的功能是否良好當然密切相關。

 

 

不健康的家庭

 

相對的,一個不健康的家庭則是

 

一個無法讓人感到輕鬆、自在、安全與舒適;而總是充斥著讓成員感到緊張、焦慮、不安,或不開心與情緒低落的氛圍。

 

一個缺乏相互接納、了解、肯定、關心、支持與鼓勵的地方;彼此關係疏離。

 

一個無法讓人表露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因而總是令人感到壓抑的地方。

 

在傷心難過的時候不可以哭,在生氣或緊張害怕與不安的時候不被允許表達,遇到事情彼此不會好好的討論,而且經常會爆發爭執與衝突,甚至有時會嚴重失控,出現摔東西,或其他破壞與暴力的行為,或經常出現過度激烈的極端反應,並擁有在衝突與創傷發生之後,缺乏復原的能力。

 

無法一起面對問題與一起解決問的地方;

 

成員感覺不到可以互相關心與一起成長的氛圍;

 

一個能夠讓人無法擁有溫暖、快樂與幸福的地方;

 

而從self psychology的角度來說,父母無法提供給孩子的自我成長所需要的心靈養分, a lot of selfobject failure repeatedly happened

 

所以,一個不健康的家庭當然有較高的機率讓孩子無法順利地發展出健康完整的自我。

 

而當一個人的self生了病時,你往往也可以追溯到一個生了病的家庭。

 

 

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 vs. 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

 

健康的家庭,當然包括其父母能夠去尊重孩子的意志。

 

想想一個自我中心,擅長操控與干涉孩子的父母

 

如孩子小的時候,當孩子做功課時,總在一旁監督孩子的父母

 

孩子考大學時,不顧孩子本身的志願與興趣,硬是要干涉孩子們的科系選擇的父母。

 

甚至對孩子感情的對象也總是橫加干涉並企圖掌控的父母,他們總是依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孩子的伴侶,而不讓孩子順著本身的感覺與意志來做選擇。

 

這些都可能是讓孩子的人生遠離幸福或陷入痛苦泥沼的原因。

 

所以,要讓孩子的人生能夠過得幸福,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做的乃是幫助他發展出一個健康的self

 

等孩子大了以後,則做一個懂得尊重孩子的意志與選擇,但又能夠提供適切關心與支持的父母。,

 

 

其實在本書第二部所闡述的self,以及在曼陀羅圖中所提到的心靈、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與居家環境等都是屬於家庭的相關內容,簡而言之,家乃是一個人今生喜悅或痛苦的泉源。這家乃包括了你的原生家庭,以及你與伴侶所創造的家庭。

 

 

 

所以,創造一個家,營造一個家,讓她成為這個世界的喜悅的源頭之一!

 

 

 

 

 

 

 

 

 

 

25. 幸福法門的第六則說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前一章中,我提到家乃是喜悅或痛苦的泉源;而其實家也是一個人養成生活習慣的地方。

 

是否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跟一個人的健康與否,做事效率,成功與失敗,以及人生幸福與否等都脫不了關聯!

 

從小處做起

 

良好的生活習慣乃是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做起的。例如說

 

回家時,脫下來的襪子別亂丟。

 

東西用完歸定位。分門別類,有系統整理的好習慣。

 

養成適度的打掃與清潔的習慣。

 

規律生活作息的習慣。

 

培養喜歡閱讀的習慣。

 

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

 

喜歡吃蔬菜與水果的習慣。

 

懂得讓自己每天都能有一段放鬆的時光。

 

不要躺在床上滑手機。床只for 兩件事用:睡覺與做愛。

 

走路時專心走路,且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不要一邊走路,一邊看手機。

 

守時,從容。 可以的話,提早出門,盡量讓自己行事從容,而不要總是為了趕時間而把自己弄得很匆忙。

 

想想,總是讓自己匆匆忙忙的實在不是個好習慣,因為匆忙,快來不及了而開車超速,甚至闖了紅燈…….且匆忙總是容易引發氣急敗壞的心緒,繼而會讓意外發生的機率增加,付出的成本與代價豈不太大。

 

相對的,要養成提早出門的好習慣。提早出門可以讓自己從容的行動,不慌不忙,心情安定,不僅降低了意外發生的機率,甚或能帶來更多悠閒的時光,更能在不自覺中替人生幸福加分。

 

綜而言之,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讓你學會自律,擁有健康的身體,做事更有效率,懂得適度的放鬆與休閒,更容易接近成功,並能夠趨吉避凶,讓人生繼續朝著幸福的方向前進!

 

 

 

 

 

 

 

26. 幸福法門的第七則說法:少種痛苦的因與趨吉避凶;辨別是非善惡的心與守護正義的網

 

人人都希望常保輕鬆愉快的心情,而能夠遠離憂慮與痛苦,而那些人生裡的憂慮與痛苦有事怎麼來的。

 

其中,有的是人生無法避免的,有的,則是因為自己早先種下了憂慮與痛苦的因。

 

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其中,生老病死等苦便是人生之必然,那是無法避免的。可以避免的,當然就是那些自己親手種下的因與果。

 

 

少種痛苦的因

 

但有些人生的苦卻是過去的我們自己種下的,比如說,故意去做那些明明知道是不對,不道德,甚至是傷天害理的事,且心存著僥倖,這些作為自然就為日後種下了痛苦的因。

 

如刻意去欺騙、說謊,詐取他人的財物,又或者如抄襲論文,或性喜造謠生非,還有的人總是仗著自己體型壯碩去霸凌弱小,或有傷害、虐待與破壞的傾向,亦或施行暴力,性侵害等犯罪行為,都是為人生種下痛苦的因的例子。

 

 

勿欺騙,不說謊,不抄襲、不造假

 

宗教勸人行善,少做虧心事,是有道理的。

 

虧心事即有違良知的事,做了虧心事,就算是遲遲未被揭發,但子夜夢迴,總會在有意無意間陷入一種不安的感覺之中。

 

這世界上,包括台灣,現在詐騙集團之多,真是令人痛恨且不齒。而這些詐騙集團一旦被逮獲時,當然得接受法律的制裁。

 

而就算僥倖未被逮捕,恐怕這些詐騙集團的成員在心理也會覺得自己是個糟糕差勁的人。

 

另外,看看一些碩、博士論文抄襲他人文章,最後被揭露時的下場,不只學位被摘除,更是讓自己的名聲掃地,愧對世界。這幾年來,政治人物如之前參選高雄市長的李眉蓁(但其知過能改的作為是值得肯定的),亦或原擬參選桃園市長的林智堅等都為我們演繹了相關的案例的下場。

 

所以,為人在世,盡量不要說謊,不要去抄襲、造假與欺騙,因為,當你詐騙、說謊與抄襲的時候,就等於是種下了人生苦果的因。

 

極可能,這些不義的行為終有露出破綻與被揭發的一天。要記得古有明訓:多行不義必自斃。

 

而其實,就算遲遲未被揭發,內心也難免有時忐忑,難有真正的寧靜,與那種踏實的滿足感。

 

 

多做好事,少做壞事

 

多做好事,少做壞事。說來容易,但為何很多人做不到。

 

因為這不只是道德觀念的問題,更與一個人的self 的發展與狀態有關。

 

如那善於欺騙與說謊的人,往往有一個扭曲與不健康的成長過程,而種下了不健康的價值觀。

 

也有一些做壞事的人,乃是因為情緒經常性的失控,且容易爆發的憤怒,有的時候是有一種想要破壞或傷害的衝動,或是基於一種忌妒與不平衡或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等,而這些情緒、衝突的控制力與心理狀態等,都是屬於 self的範疇。

最近新聞報導登了一則新聞,有位同業,好幾度在醫院服務與診所看診時,利用或製造機會,對女性病人性騷擾,有的控訴甚至到了性侵的程度,這顯然跨越了醫療倫理的紅線,而且是跨越了一大截,這位同業不會不知道,因為他素有最聰明的醫師的稱號,但也許他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慾望與衝動,而且心思不正,於是乃種下了這等錯誤行為的種子,後來自然也就結出那苦澀的果實了,而他居然是一錯再錯(當然也可以說是食髓知味),最後把自己害到必須接受司法制裁的人生窘境。

這樣的犯錯,便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或心理病態相關。

而說到心理的病態,往往又與self 成長的狀況脫不了關係,所以如果說,一個人的錯誤行為乃是因扭曲的心靈所造成的,而這扭曲的心靈更早的因,便是孩子 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環境,也就是父母與家庭的狀態是否健康了。

請再回頭看看第二部的內容。

 

與那些只會利用你,傷害你或是情緒勒索的人保持距離

你周圍有沒有一些朋友親戚或家人,總是讓你感到不舒服、不自在,如總是貶低你,批判你,或總是讓你感到痛苦難堪等等,如果有可能的話,盡量跟他們保持距離,那怕他們是你的家人!

因為,不用你自己動手,這些人便經常會幫你種下讓你痛苦與憂鬱的因,然後讓你在未來慢慢地品嘗那些憂慮與痛苦的果。

 

趨吉避凶乃是一種人生智慧

 

人生一世,可以灑脫,可以自我,可以依照自己的感覺行事,但還是得懂得些趨吉避凶的道理。

 

如氣象報告已經做出了超大豪雨的氣象預報,結果有人還是選擇在這樣的天氣下,到溪谷中去露營或登山;也有人不理會惡劣的天氣,依舊成群結隊去溯溪,結果被洪水所困,差點連性命都不保。

 

又譬如有好飲酒者,硬是堅持要在酒後開車,這樣的人既魯莽又自私,自然也是屬於不懂得趨吉避凶道理的那一群。

 

這些都是違反趨吉避凶原則的例子。

 

我自己也喜歡偶爾去做一些適度的冒險,像是我也曾經去玩過潛水,登山,飛過飛行傘,或者去自助旅行等。

 

但基本上,我心裡還是會存放了一把要懂得去趨吉避凶的量尺。

 

大部分擁有幸福人生的人其實都會遵守趨吉避凶的原則,例如他們會盡量去掌握大自然所給予我們的訊息,如當氣象惡劣的時候,就暫時不要去親近山與海,或是溪流等。

或是與人衝突時,如何拿捏言行反應上的分寸等,這樣的表現,從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時會有一點類似欺善怕惡的味道,但心態上並不一樣,而是在可與不可,能與不能,以及應與不應之間做拿捏。

而對於現代人來說,其實有個很重要而簡單的趨吉避凶之道,那就是不要一邊走路,一邊看手機;還有,不要一邊開車,一邊講手機。

 

這些趨吉避凶之道,其實乃是一種判斷與衡量,以及保平安的智慧,自然也是幸福人生所不可或缺的。

 

所以,具有足夠的危機意識,即能夠去察覺凶與惡之前兆的智慧,乃是人生的趨吉避凶之道之一。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如本章前段所說的,盡量不要去做有違良知的事,因為這些行為都會為你種下憂慮與痛苦的因。

 

 

辨別是非善惡的心與守護正義的網

 

除了自己不去做壞事以外,還要協助這個社會國家去阻止與規勸那些想要去做壞事的人。

 

前面說的趨吉避凶固然可以明哲保身,但若全然地時時刻刻都只想到趨吉避凶,那便是個人自掃門前雪的行徑了。

 

如果可能的話,也讓自己成為這個世界上擁有可以去辨別是非善惡的心,與守護正義的網的一份子, 因為只有在一個能夠分辨是非善惡,以及能夠維護道德與正義的國家社會裡,人民才能活得有尊嚴,才能有次序,才能不濫用自由與權利,才能夠讓大部分的人都走在平安與幸福的道路上。

 

看到社會上甚至是當權者的不公不義的作為時,可以的話,請適時的發聲提醒、糾正與勸阻,讓自己成為社會正義力量的一份子,而莫讓不公不義者囂張橫行,擾亂與敗壞了社會的善良風氣與價值!可記得范仲淹有云: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就是要你見到不公義的事,不要只是保持沉默,只懂得明哲保生,記得要發出不平之鳴,讓支撐正義的力量能夠匯集並擴大。

 

那麼,前述的趨吉避凶,有時可能會與守護正義有所牴觸,這時,就善用你的智慧與良知來評估判斷該如何作為吧。

 

或者也讓自己能夠在趨吉避凶與守護正義之間取得個平衡吧!這樣此生才不枉為人。

 

 

 

 

 

 

 

 

 

 

27. 幸福法門的第八則說法:遇到壓力、挫折、問題或情緒紛擾的時候;願意迎接挑戰

 

再怎麼懂得少種痛苦的因,與趨吉避凶,人生總還是會遇到壓力、挫折,以及情緒紛擾的時候。

 

舉凡遭人誤解了,被主管唸了,跟人吵架了,遇到了經常製造噪音又不講道理還惡狠狠地的鄰居時,自己或親人的身體病痛,無常與意外,或在職場上遭到了不公平的對待….等等。

 

如在工作與職場上,遇到一位喜歡故意刁難的主管時,或是一個器量狹小,喜好逢迎拍馬,卻對非我族類不重視、不喜歡,也不友善的長官。

 

亦或是遇到一些讓人傷透腦筋的同事與屬下。

 

還是辛苦的工作且工時過長,卻得不到適當的尊重,以及合理的回饋與報酬等。

 

或者是有時在工作上遭遇重大事件的衝擊,因而承受了極大的壓力。

 

當遇到這些壓力與挫折的時候,難免會讓人感到不安、不快、焦慮、煩躁或沮喪、憤怒等紛擾的情緒。

 

 

承受壓力與面對挫折

 

壓力的承受能力乃取決於自我狀態與自我功能

 

每一個人承受壓力的能力與在遇到挫折時的因應方式可能並不相同,甚至是大相逕庭。有些人抗壓性很強大,有些人的抗壓性則十分薄弱。

 

其實抗壓性也是我在之前所說的self的功能之一,其發展與成長經驗關係密切。

(請參考本書第二部)

 

 

面對壓力與挫折如何因應壓力與挫折,壓力下如何自我調適

 

分散壓力與負擔是一招

 

身為「忙碌的現代人」,幾乎很少有人能夠自外於壓力,在職場工作上,我們通常都會承受一定的壓力,

 

有不少時候,壓力乃是因為所承受的負擔太重,如好幾個任務頓時加在一塊,便會壓得一個人喘不過氣來,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試著拆解與分散這些任務及負擔,讓自己可以一次面對與處理一項任務,然後一個一個的依序處理。

 

簡單的說,就是把大壓力都拆解為小壓力來一一對付。

 

當然,這招不見得時時管用,有時巨大的壓力一起來襲時,其分量與時間都並非是你能掌控的。

 

 

試著與情緒共處

 

如前所述,當面對壓力、挫折或令人困擾的問題時,可能會產生如焦慮、擔心、不安、低落、沮喪,或憤怒等等的情緒。

 

那麼這時候要如何因應與調適呢?

 

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以內,不妨先試著與當下的情緒共處,察覺自己的情緒是生氣憤怒,或緊張、焦慮,抑或是沮喪、低落等,並在這樣的情緒中,去做些理性的思考,想想為何自己會有如此的反應,其前因後果是甚麼?又接下來,我該做些甚麼,或可以做些甚麼等等。

 

與情緒共處,並面對,省思,然後因應與處理,正是面對問題與紛擾情緒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種人生的修練。

 

 

適度的表露與宣洩情緒

 

當我們承受壓力或遭遇挫折,而感到焦慮難過或憤怒時,適時與適度的宣洩乃是健康的。

 

所以,這時,如果覺得想要的話,可以跟家人或朋友談談,讓情緒有個宣洩的出口,自然會有助於情緒的紓解,而這時候最好是要找一位願意陪伴、傾聽,可以瞭解、討論,並能夠給予安慰、支持的談話對象。

 

反之,如果在這個時候,談話的對象表現出敷衍、漫不經心、缺乏耐性,甚至非但無法同理與支持,反而是自以為是的在說教或一昧的做著缺乏同理的批判,這樣的反應恐怕只會讓我們原本的情緒變的更加惡劣不安了。

 

 

心情的轉換,注意力的轉移

需要的時候,不妨先轉換一下環境或注意力

 

前面我提過,當負面情緒來襲時,不妨先試著與情緒共處。不過,如果當下的情緒過於激動,或內心紛擾,自覺難以承受時,如果有可能的話,不妨暫時離開當下惱人的情境,改變一個環境,並轉換一下注意力與心緒。

 

情況允許的話,去外面走走,散個步,應該是緩和情緒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有時間的話,去做個運動,慢跑、打球、游泳都好。運動能夠讓大腦分泌腦內(所謂的天然的鴉片),是很好的放鬆與紓壓的方式。

 

或打開MOD選一部電影來看看,電影情節通常也很有助於轉換一下情緒。

 

又或者,不妨去讀上幾則短篇的文章,雜誌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有時,在心緒感到有些纷擾的時候,我只要讀上個兩三篇自己覺得有趣的文章,往往便能夠轉換到一種比較平和的情緒狀態。

 

亦或是拿起一本書,隨便閱讀個一兩個章節,其實,我發現,有時候,只要隨便拿起一本書, 瀏覽其中的一段文字,或一個章節,便能夠調整與舒緩自己的情緒。

 

凡是可以轉移一下注意力與思緒,或試著轉換一下環境等,不論是靜態或動態的方法,都不妨一試。

 

 

從狹隘的心靈時空中抽離,給自己一個寬闊超越的心靈空間

轉移環境或注意力,就是要讓我們暫時從狹隘的心靈時空中抽離(通常就是那些讓你感到氣憤、失望或焦慮、憂鬱等的情境),然後先提供自己一個寬闊超越的心靈空間。

 

所以去接近大自然,看大山與大海,或面對著大峽谷或 monument valley 或尼加拉瓜大瀑布等遼闊壯麗的景觀,或去一趟環島旅行,看各地的風景,看形形色色的人物等,都能夠提供我們一個更寬闊與超越的心靈空間。

置身在這寬廣空間的氛圍裡,你再去看看原來的問題時,便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與感受了。

 

 

瞭望星空

 

瞭望星空,浸淫在星空的遼闊無邊之中,自然也是讓我們擁有一個無比寬闊與超越的物理與心靈空間的好方法。

 

你可知這個我們所謂的宇宙有多大嗎?!

 

先給你一個基本概念,星系與宇宙的距離都是用光年來計算,一光年就是用光速飛了一年的長度。而一光年的距離,若是以太空船的速度,也要飛行個四千天才能抵達。

 

讓我們先從近的說起,地球到太陽為八光分(以光速走八分鐘的距離)。

 

太陽系有多大,太陽系的直徑約為4光年。而太陽系僅是銀河系裡的一小小小部分。

 

銀河系有多大,據說它的直徑約10萬光年。銀河系裡大概擁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

 

而銀河系中的與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星座)離太陽約為4.4光年。

 

銀河系又只是宇宙中的眾多星系之一,那麼宇宙裡又有幾個星系呢,據說約有一千億到兩千億座星系。

 

又有天文學家指稱宇宙的直徑約為960億光年。

 

這麼說,你能想像這宇宙有多大了嗎,老實說,我不能,只能說,這宇宙大到人類無法想像。

 

又倘若說這宇宙真的有極限的話,那麼在這宇宙邊緣之外又是甚麼樣的狀態?!無法想像了吧。

 

還是不時看看在太空運轉的哈伯望遠鏡所拍攝到的關於宇宙之ㄧ隅的照片,欣賞一下宇宙的風貌與模樣便好,宇宙的大小就交給天文學家去傷腦筋吧。

 

不過,當你感覺自己被困住時,不妨想想這宇宙的浩瀚,太陽系的渺小,地球的渺小,與人類的渺小。

 

那麼,再回頭想想我們目前在這個世界上所遭遇到的挫折,對於這其中的人事物,真的需要如此的在意嗎?!

 

 

不妨去閱讀一些與挫折經驗相關的人生的故事

 

你想想被譽為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的梵谷,在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這對他來說,可是挫折的經驗?!

 

我曾在經驗與遭遇挫折的時候,刻意去找了一些與經歷挫折相關的故事來看,其中之一是有關司馬遷的際遇。

 

想到當年的司馬遷,就因為漢武帝問了他對於李陵投降匈奴的看法,而司馬遷也只不過是說了一些比較客觀公允的話,結果居然惹毛了漢武帝,還被迫接受了宮刑的嚴峻懲罰。

 

可以想像,對司馬遷來說,那自然是羞辱痛苦的極致,但司馬遷還是為了撰寫史書的千秋大業,堅毅的活了下來,並終於完成了讓他名垂千古的歷史巨作「史記」。

 

所以當你遭遇挫折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的挫折與際遇,再對照司馬遷因直言所受到宮刑的悲慘遭遇,可能大部分的人就會覺得自己所遇到的挫折便立刻顯得渺小而不足為意了。

 

另外,如果你所遇到的挫折乃是因為小人當道,或被小人故意算計之故,那麼我建議此時不妨多翻閱論語,論語裡面在很多地方會談到「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差異,兼具醒世與撫慰療癒之功能。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里仁16)

 

基本上,君子有一顆辨別是非對錯的心,追求的是真理與正義,且誠實不欺,光明坦蕩的;小人則是唯利是圖,結黨營私,不問是非,喜歡走偏門,徇私舞弊,且喜愛搬弄是非等。

 

 

面對問題,誠實的面對,思考困擾的本質與全相

 

自我省思,從中汲取正面的思維、價值與意義。

 

學習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而非成為抱怨高手

 

我前面提到當情緒紛擾的時候,不妨先試著轉換一下注意力與心情,或暫時離開當時的情境,但並不是要你去逃避問題。

 

 

學習做一個善於解決問題,而非擅長抱怨的人

 

遇到相同的問題時,你可能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

 

有的人乃一昧的抱怨、不爽、生氣,但就是不會去積極的思考解決問題之道,進而採取行動。

 

有的人則在稍作抱怨之後,便將心思轉為如何解決問題,並進而採取行動,付諸實踐, 若又失敗了,乃會再反省思索,然後修正行動,繼續努力,總之,能抱持著一種積極面對與處理的態度。

 

這也是失敗者與成功者的重大差異之一。

 

正向的人善於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負向的人則習慣於抱怨與逃避,而不是去尋求解決問題之道。

 

 

試煉

 

一個人,要經歷過足夠的試煉,才能成就自己,才能夠鍛鍊出一個堅毅的靈魂。

 

這種說法聽起來其實有點八股,但不少案例顯示,它是個大白話。

 

可能你在過去也都經歷過一些壓力與挫折的試煉!接受挫折與失敗的事實,讓自己經驗挫敗的感受,並省思挫敗的原因,想要與可能的話,在省思之後,繼續努力,有恆心與毅力的行動與實踐之,或是經考思考之後,選擇轉換與改變。

 

其中,繼續留在挫敗的環境裡,堅持下去,繼續努力,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裡爬起,乃是因應方式的其中一種,如此的案例,並不少見,尤其,如果一個人對原領域仍懷有熱情與憧憬的話。

 

 

能夠適時的去做改變

 

至於解決問題,有時做出改變乃是必須的。例如說離開現有的工作環境,去找一份新的工作。而對於像醫師這樣的職業,也許離開現在服務的醫院,換一家新的醫院,或離開醫院的工作,開始展開診所的執業生涯等,這些都是改變。

 

正向積極的人,懂得且能夠適時地去改變,而不是讓自己一昧的沉溺在不健康、不快樂或不友善的環境之中。

 

改變的結果,當然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而對於一位能夠去承受挫折與迎接挑戰的人,他自然也就擁有了能夠適時地去做出改變的勇氣。

 

 

需要時,可以做出重大的生涯改變

 

人生旅途中總會遭遇亂流,你我都免不了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會遭遇到一些較重大而嚴峻的壓力或挫折、失落等事件。

 

而有的時候,遭遇挫敗時,在經過一番思考後,決定做出改變,另闢蹊徑,開始策畫與進行另一個與原本所設定的人生目標完全不同的計劃,也就是重新擬定人生的道路與發展方向,這也是一種面對挫折的因應之道,端看你如何思考與抉擇。

 

比如說一個人在感情上遭遇到了挫折時,他試著讓自己從憂傷的情緒氛圍中抽離,而開始將時間與精力投注於某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上,一年之後,他不但走出了情傷,並在文字或是藝術的創作上開花結果。

 

又像趙少康先生也是一個不錯的例子,想當年他在台北市長之役,敗給了陳水扁,於是,曾經被封為政治金童的他,毅然決然選擇了轉換跑道,改行去做媒體人。結果十幾年以後,陳水扁在卸任總統的職務後,因貪污案而身陷囹圄,趙少康則先是將當年的飛碟電台經營的有聲有色,後來接手中廣時,雖然曾一度遭遇挫折阻礙,但你今天看到的他,仍然是個意氣風發的媒體人,甚至準備再度回到政壇,並表達了參加2024年總統大選的企圖心(喜不喜歡趙先生的風格是一回事,但在適時的改換跑道這方面,他的確是個值得參考的範例)。

 

回顧當年台北市長選舉挫敗時,趙先生就是另闢蹊徑,選擇了一個新的目標,並將自己的心力投注於那個新的生活重心裡,而不是讓生命停滯在怨嘆與憂傷之中。

 

改換跑道,轉移目標,重新設計生命的任務、重心與使命,有時也是一個很好的策略與作法,可以適時地運用在遭遇挫折或逆境的時候。

 

這樣的轉移或轉變,同時也可以讓人將原本負面的能量轉化成為了正面的能量。

 

像我自己,高中時期,曾立志要進物理系,將來要做個天文學家,後來,事與願違,進入了醫學院,然後花了幾年的時間重新擬定未來的志願,後來終於如願成為了一位醫治心靈的精神科醫師,這樣的轉折,也可以做為年輕朋友們的參考。

 

 

對於無法改變的,找出和平共處之道

 

倘若在思考之後,發現自己暫時無法做出任何改變,那麼正向的人乃會在與現狀和平共處的同時,繼續把自己的人生過好,別忘了人生還有其他許多的面向需要你去關注與投入。

 

而一旦改變的契機到了,乃自然可以採取行動去做出改變,因為你在心裏早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每天都能讓自己擁有一段愉快放鬆的時光

 

為了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小壓力:每天都要有讓自己感到放鬆自在的時光。

 

我在前文中反覆提及,均衡與休閒生活的重要性,其實就是在強調,一個人每天都要有一段放鬆的時光,其道理就像彈簧一般,若讓彈簧長期的持續地處在緊繃的狀態,其彈性可能很快就會疲乏,但若能夠適時的一緊一鬆,讓繃緊與放鬆的狀態輪流交替,就持夠長保其彈性不致於疲乏。

 

所以只要每天能夠讓自己擁有一段放鬆愉快的時光,自然就是紓壓的良方,讓我們能夠調整自己的狀態,第二天便得以用一個調適良好的身心狀態來面對生活的各種壓力與挑戰。

 

小學生的時候,就流行一句話:「大考大玩,小考小玩」,這樣的觀念裡,其實就蘊含了「壓力調適」的概念。

 

 

稍作整理

 

這裡容我稍做了整理,當遇到壓力與挫折的時候,你可以

 

1.          去運動、散步,或暫時轉移注意力。

2.          去閱讀一個與走過挫折之經驗相關的人生的故事。

3.          去看一部與挫折相關而具有激勵作用的電影。

4.          去找到一個可以轉換注意力,與投注心力,並可以激發生命熱情的生活重心。

5.          去旅行,脫離原來的挫折世界,去接觸不同的人、物與環境,帶來不同感受。

6.          如果你的挫折是因為小人當道之故,那麼我建議此時不妨多翻閱論語。

 

甚至有時看武俠小說也會有所助益,例如看金庸的天龍八部,看丐幫幫主喬峰曾被人栽贓誣陷,那真是極大的挫折與壓力,又或者如連城訣中的狄雲,遭遇到百口莫辯的冤屈等, 這些雖然都是金庸虛構的小說情節,讀了之後,也自然有一種人生的領悟。

 

 

 

願意迎接挑戰

 

承受挫折往往是被動的經驗,而迎接挑戰則是主動的行為。

 

如果想要擁有一個具有開創性的成功人生,適時的掌握機會,迎接挑戰,往往是需要的。

 

既然是挑戰,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那害怕失敗的人,往往就會去逃避面對與迎接挑戰的機會, 然後平平凡凡、安安穩穩的過生活,這當然也是一種選擇,沒有嘗試,就沒有失敗(其實也不一定)

 

其實就跟談感情很類似,有人因為害怕被喜歡的對象拒絕,就遲遲不敢表白,也許就因為如此而錯過了金玉良緣;有的人則願意在適當的時機,跟鍾情的對象表白,也許成功,也許失敗,但總是為自己創造了可能成就一段美好情緣或姻緣的機會,失敗或成功,也都沒有遺憾了。

 

人各有志,就看你想樣什麼樣的人生嗎,平凡安穩的,不會犯錯與失敗的,還是歡迎來點不平凡的、冒險的元素,讓這一生有機會創造出更大的成功與豐盛,甚至是傳奇!

 

 

 

 

 

 

 

28. 我的一回關於壓力與挫折的因應與處理的經歷

 

白色巨塔裡的灰暗的地帶

 

2007.12.20

這一天的一開始其實就像是尋常的日子一樣,除了是又逢星期四,我必須早上六點就起床,六點半離家,要提早到醫院去開每週一次的醫療會報。

 

今天正好是院長親自來主持,院長其實原本不是我們這家醫院的院長,他原本在我們醫院鄰近的一家體質良好、醫師收入豐沃(至少比起現在我所服務的這家醫院裡醫師的收入要來的好的多了)的醫院當院長。

 

我也曾經在那家醫院工作過(姑且稱之為富醫院或是大醫院),七年前因為跟那兒的一位中階主管理念不同,個性也不投合,越來越不喜歡那裡的氣氛時,正好我現在服務的這家小醫院(或窮醫院)當時身心科的主任,也是我的學長,因為家裡的因素想要離開花蓮回到西部,就是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之下,我自願來到了這家醫院(相較之下自然是個窮醫院與小醫院),接下來的七年,小醫院醫師的收入果然每況愈下,不過,由於那是當年自己做的抉擇,所以,對這幾年來在收入上的差距我其實也沒太多的抱怨。

 

然而,就在這兩年,我服務的這家小醫院在財務上更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其實,醫院裡的醫師護士們每天照樣勤快的工作幹活,給病患的醫療照顧也一如以往,但是醫院卻連續好幾個月都無法發出獎勵金來。(按:在各個醫院裡服務的醫師每月收入多寡主要差別不在基本薪資,而在於獎勵金的額度。)

 

 

於是,在一片低迷的氣氛中,去年年中,包括我在內的好幾位醫生都做了要離開醫院的打算,記得那時,我與科裡的一位女醫師連袂去見當時的院長,表達了辭職的意圖,當時的院長看到醫院的狀況已不可為,便要我們暫且不要遞辭呈,因為身為院長的他自己已經做了要辭職的決定。

 

前院長的辭呈遞上去後,果然迅速被批准(他口裡說是求仁得仁,心裡卻頗不是滋味),前院長於是在一個月之內離開了醫院,然後,就由現在這位跟各級長官關係良好的院長來兼任本院院長之職務。我記得,當兩位院長交接時,我還特地剃了個五分頭(他們都說我理了個光頭),很多人以為我是在抗議,其實那時我的用意並非抗議,但心頭的確存在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情緒,無以名之,便剃了個五分頭表表心中那難以言喻的心境吧。

 

算算大院長來我們醫院兼任院長也有一年半的時間了,這一年半以來,窮醫院在他的奔波與「一定程度的努力」之下,眾人所關心的獎勵金發放的情形是有了改善,如之前一年曾經連續幾個月都發不出獎勵金,這一年來則進步到每三個月裡有一個月發不出獎勵金來(至於富醫院,當然還是月月有盈餘)。

 

相關的行政高層也知道我們這家醫院面臨到了營運上的瓶頸,於是擬定了兩家醫院必須要合併的計畫方向。但是,這項合併計畫遭受到了一些阻力,而且,可想而知的,阻力乃來自於富醫院的內部,淺而易見的理由是,富醫院的員工們怕自己每個月的獎勵金會因為兩家醫院在財務上的實質合併而縮水。

 

至於在窮醫院工作的醫師與員工們心裡則是這麼想,大家都是為國家社會工作,都是在照顧病患,甚至窮醫院裡醫師們的臨床醫療服務的工作負擔是富醫院的兩倍,但收入卻只有富醫院的二分之一,這當然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序曲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爆發了星期四晨會裡的那場「衝突」,其實嚴格來說,說衝突並不恰當,因為衝突通常是兩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而那天晨會裡,我其實是在院長主動的邀請之下而舉手發言的,事實上,在那次晨會的前一個禮拜,會裡的高層便派了一组人馬到窮醫院來舉辦座談會,在那場座談會裡,我以及好幾位同仁也都做了充分的發言,表達了窮醫院員工們的心聲、想法與建議。

 

會裡面的長官,在聽完大家的意見之後,也做了些回應,有的具體,有的抽象。

 

我想,在那次座談會議裡,院長對我的發言,一定會感覺到刺耳,因為認識多年,我深知他是一位需要聽好話的院長,他自己就常常以身作則,對他的長官們說盡好聽卻未必真誠的話,如果要公平點說,他其實對於所屬的員工也會儘量的說上幾句好聽的話,所以剛開始接觸他的人往往都會覺得他乃是位和善之人,不過日子久了,對他了解更深的人慢慢便會開始瞭解到,其實這位大院長的好聽話往往只流於口惠,而無實至,而心裡面,他其實是個現實,且缺乏真心誠意的人,喜歡被吹捧,也喜好高高在上的做官滋味。

 

而在那場上面的長官來院座談,我與其他的同仁在該座談會裡表達一些實際的心聲與想法,雖然我們的發言都還算是理性兼感性的表達,卻極可能讓大院長頗為反感,尤其是在他的長官面前呈現了那樣的場面。

 

終於,衝突場面爆發

 

好了,前面說的這些「前言」,顯然冗長了些,我就繼續描述那天早晨的火爆場面罷,

 

在院長邀請同仁發言之後(我發現,在某些會議性的場合,主管這種看似邀請的動作,很多時候,其實只是一種故做民主的姿態,一種作態性的假民主,他未必真心想聽取各方的真心的想法與建言),我左邊的一位同事先發了言,我則繼同事之後也舉手發言…..

 

「報告院長,關於醫院未來的發展的幾種可行的方案,我想其實在上週會裡長官來座談時,大都已被提及,大略有三項可能的方向,一是在三家醫院的公務預算的運用上的彈性運用,像本院的人事成本沉重,…….」「第二點則是朝著三家醫院基金合併計算的方式來進行,關於這一點上禮拜會計處裡來的科長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我正說到第二點時,院長顯然已經按捺不住其情緒了,他高聲打斷了我的發言「阿X,你不要再說這些偏激的話。」

 

「報告院長,我說的這個想法是當天會計處專業人員也表達過的可行做法之一,我認為並不偏激。」

 

「你還說」院長使盡力氣重重的拍打了桌面….「氣死我了」,與會的同事們都看到了會議桌因為被拍擊的力量過猛,而微微向上彈跳了起來,不過院長這時的火氣可不是「微微的」發怒,而是前所未有的(至少我是沒看過他如此盛怒的畫面),完全的失控了。

 

接著在一連串的情緒用語之後,他狠狠的瞪著我,以極嚴峻的口氣說出「阿X,你給我走路」,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於是立刻站起身來,轉身便走出會議室,而我坐的位置,正好離門口較遠。

 

這樣火爆衝突的場面,在這個院長身上是罕見的,當時的畫面必然也極具戲劇性與震撼力,在場約二十幾個人醫療與行政人員幾乎全都傻了眼,完全不知要如何是好,有一位醫師同仁顯然是希望不要因為如此火爆的收場而導致日後難以彌補的裂痕,便衝到會議室的門旁,想要攔住我,我用身體的語言告訴他,這場面自己是非走不可了,便繼續邁開步伐,悻悻然離去,我離去時依稀可以聽到,院長仍然氣呼呼的對著眾人喋喋不休,他說些什麼,我當然已經不再關心了。

 

這樣的場景,儘管對我這位年資已超過二十年的公職精神科醫師而言,也是太刺激了一些,想想,你的頂頭上司,在公開場合,情緒失控的對你咆哮,要你滾蛋,這滋味,對大部分人來說,顯然是太刺激辛辣了些,讓我一時也難以承受呢!

 

於是,回到辦公室後,我激動的情緒仍在翻攪著,難以平復!

 

但我仍先收斂起情緒上的激動,去病房查了房,探視病人之後,心裡仍覺得十分不是滋味,強烈懷疑自己這樣還算是認真工作,服務病患,得到的卻是來自上司盛怒下的羞辱(我其實並沒有做錯什麼呢)!

 

我不禁懷疑這樣的付出值得嗎?身為科裡的主任,得不到肯定就算了,還要被羞辱,被斥責。

 

一個小時之後,懷著憤憤不平的心緒,我決定先請假至今年年底(那天已是12/20,離年底也不過十天,扣掉假日也大約只請了一個禮拜的假),

 

 

放自己幾天假吧

 

於是,那天中午,我便離開了醫院,情緒自然是複雜的,但就算我的心情再怎麼生氣,好像也都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之內,好像心底的基石座處,自然蘊含著一種不至於讓我太過失控的安定能量。

 

離開醫院後,我先去鳳林小鎮的如意亭餐館點了碗大滷麵,好久沒來這家小館吃麵了,以前家人還住在鳳林時,我們一家人可是這兒的常客呢。

 

 

心情的轉換,注意力的轉移

 

之後,我乃開著車從鳳林往花蓮,先是沿著台九線,轉接台十一丙,然後在月眉路段駛進了193號公路,沿著海岸山脈西側的山腳慢慢的兜著車。

 

路途中有時停下行腳來欣賞風景,並撥了兩通電話給遠方的友人,一個是偶爾會隻身去流浪的友人,另一位則是那位在參加聯合會時曾碰面一敘的那位出版業的朋友。

 

 

從狹隘的心靈時空中離抽離,給自己一個寬闊超越的心靈空間

 

然後我開車到了東海岸的遊客中心,從高台下眺望著遼闊蔚藍的太平洋,在那裡,我眺望海面,欣賞風景,並做了幾次深呼吸,同時,偶爾想想早上會議時發生的情景,而更多時候則是讓腦袋放空、發呆,與休息。待了一個小時之後,便啟程回家。

 

返家後,先擔任老媽的司機,載老媽去處理了一些雜事。

 

 

那天下午,上山去

 

那天下午,一個人去走了佐倉步道,那是一條頗受花蓮人喜愛的山徑, 沿著山丘蜿蜒,可以遠眺瀕臨著太平洋的花蓮市景,徒步上山下山花了約兩個半小時,且在山徑兩邊的山林中不時可見成群的獼猴在玩耍跳躍,令人心情也雀躍了起來。

 

晚餐跟家人一起用餐時,自然也跟老婆聊起了早上開會的火爆場面,以及自己暫時先請了幾天假的計畫,一直以來,妻子對於我在工作上的種種想法與未來的計畫,原則上也都是支持的。

 

 

隔日 繼續與山林共舞

 

隔日,我又獨自開車去溜搭與健行,先是去太魯閣台地旁的步道走上了一會兒。之後,又驅車前往九曲洞觀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後,繼續往天祥的白楊步道走了一回。

 

 

走一回長春祠步道

 

那幾天給自己休息的假期中,有一回還登上了長春祠。

 

長春祠的步道,有天梯之稱,花不到半個小時便可以登至頂點,但沿路盡是陡峭的岩石山壁與斷崖,地勢險峻,隻身走在半路上,除了氣喘吁吁外,還感到驚險不已,在花蓮住了二十年,這還是我頭一回登上長春祠頂。

 

幾天下來,親近了大海,更走進了山林,讓心靈與大自然或者遼闊壯麗、或者寧靜深邃,或者險峻危峭的景色與地形,互相激盪著,的確能夠發揮一種情緒調適與清理的功能!

 

就在這樣的過程之中,我腦海裡有了一種更全面而明澈的體悟。

 

我更清楚的認知到,我目前的工作,是為病患醫療服務,領的也是國家支付的薪水,至於那位兼任的大院長,他只不過是兼任我們醫院的行政管理職務,而他顯然並沒有扮演好這個職務,他並沒有用公正超然的立場來看待手下所管轄的三家醫院,並沒有心要讓三家醫院的員工都獲得符合公平正義的待遇,他明顯只是以富醫院院長之尊來「兼任」窮醫院院長之職,他有他的偏袒,有他的私心,有他的固有成見。

 

於是,我的思緒更加清晰了,我當然不需要因為富醫院來兼任的大院長的情緒化叫囂與反應而離開醫院,甚至,因為他失控可笑的言行與情緒反應,我也不用再尊敬他為我的院長了。(就像我早已活在一個在心中沒有總統的國家,而我一樣要在這個地方過好自己的生活,不受那總統的言行舉止與狹隘心胸的影響。)

 

那幾天那種自我放逐與流浪式的短程旅行,果然讓我做出了決定,我決定繼續留下,繼續本分的工作,心中可以不需要有這位院長,只要繼續扮演好一位醫者的角色,繼續為我服務的對象提供有品質的醫療服務,

 

後來,我果然在約四年多以後,可以退休之日,帶著我的終身俸,離開了公職,開始展開另一階段屬於自己的興趣與事業上的嘗試。

 

 

 

面對問題,誠實的面對,思考困擾的本質與全相

自我省思,自我接納

從中汲取正面的思維、價值與意義

 

 

 

 

 

 

 

 

 

29. 幸福法門的第九則說法:瞭解人生的真相,適度展現力量,懂得善用逆增上緣

 

對人生的真相多一些瞭解;

需要的時候,可以適度地展現力量,甚至如怒目金剛;

要善用逆增上緣

 

 

對人生的真相多一些瞭解

 

這世界有好人,也不乏壞人,尤其騙子不少

 

這世界總是有好人也有壞人;有人很有品,也有人很差勁;有君子也有小人。

 

這世界也有很多的騙子,騙錢的,騙感情的;當然也有很多誠實與善良不欺的人。

 

你最好要有能夠去分辨善與惡的智慧(有時是一種直覺),而不能只有天真與單純。

 

有回看診時,一位女士說到,她的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女兒,剛踏入社會開始工作,因為是單親家庭,想要多幫家裡賺一點錢,所以乃在網路上加入了一個所謂的財經方面的文書行政之類的工作,結果便詳細的填寫了完整的個資與銀行帳號等資料,後來才發現那是個詐騙集團的徵才幌子,結果是不只自己被詐騙了二十多萬,還被對方利用她的網路帳戶,讓她在不自覺中,成為了詐騙集團的車手,為此,她的銀行帳戶暫時被凍結,且現在跑了好幾次偵查庭,為了要說明真相,與協助調查。

 

有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的詐騙集團無所不在,也用盡各種方發來詐取他人的錢財,必須學會判斷與謹慎!

 

為了讓孩子們不受騙上當與受到傷害,我們不得不適當的教導孩子們有關這個社會與世界的黑暗面,不能讓孩子只天真的成長為一個單純無知的人,適當的警覺性、懷疑與戒心,在現在這個世界,完全有需要。

 

 

這個世界上,心理不平衡的人也不少

 

不論你做人再好,總會有人對你的作為感到不以為然。

 

當你成功的時候,總會有人忌妒眼紅;當你遭遇挫折落難的時候,也總會有人幸災樂禍。

 

所以,你得學習:有時,別太介意別人或外界的看法或評論。

 

 

人生本不盡公平

 

例如說,以一個班級來說,有些同學很優質,總被誇天資聰穎,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如果你有機會去深入瞭解的話,也許其中有少部分的確屬於天才型的,但有更多的比例其實乃是因為他們自幼就擁有了更多的學習資源,方才造就了他們的優秀。(包括因為家裡有錢,或父母是醫師或教授等,願意花錢、花時間,或有能力自己陪伴與教導孩子們。)

 

像我之前在某單位服務時,聽一位醫師同業說,他對孩子乃是從小就開始採取菁英式教育,於是既好奇且也很重視子女教育的我就進一步詢問他所謂的菁英式教育的內涵為何,老實說聽了之後讓我有些瞠目結舌,原來在他們家,當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針對各種科目幫孩子請了一對一的家教,有的家教甚至是大學教授之流來教育指導孩子們,如此行之有年。

 

這對從小沒補過習,也盡量不鼓勵孩子在課後去上補習班的我,感到頗為驚訝。(後來我修正了自己的想法,需要的時候,適度的補習是OK的!)這樣的資源,要花不少錢吧,沒錢可是辦不到的。(當然有錢以外,也要父母願意花這個錢,這還是值得稱許的。)

 

還有我人生的某個求學階段,班上有個同學是校長的孩子,成績也很優異,頗受老師疼愛,多年後,才從某同學那裏得知,常常在放學之後,有幾位老師會的對他進行一對一的課業指導。

 

所以,貧困與富有,豐富的資源與資源貧乏,甚至是否擁有特權等,你說,人生公平嗎?

 

我這麼說,不是因為忌妒或不平衡,而是想要說出這個世界的部分真相。

 

另外,近年來,看到許多司法案件,居然都染上了政治或意識形態的色彩,看在一般人民眼裡,這樣的社會或司法等是否真的有公平正義的存在,都不得不打個問號囉!

 

生而為人,我們當然要期待與歡迎公平正義,但不要太相信真實的世界處處都會有公平與正義,這世界上,不公不義的存在可能並不會比公平正義來的少,這真是有點令人抱歉的事實。

 

 

人生的煩惱不會少

 

我前面提到人生的十二個重要項目,也鼓勵人們要從這些項目中好好的耕耘與付出,並從中汲取甜美的果實。

 

但其實,人生裡,裡我們也可能在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項目裡會遭遇不同的煩惱與挫折等,因而感到失意與失志。

 

如身體健康亮起紅燈,心情不太美麗,工作不順,在職場被主管針對,或被同事排擠,甚至投資股票失利,自覺滿腹才學卻有志難伸,親人生病,或遭小人算計,或因意外事件而受傷,或被詐騙集團騙走了錢財,又或者是樓上的鄰居經常發出惱人的噪音的時候等等。

 

要知道,人生的煩惱不會少,且一定會有起伏跌宕,以及遭遇挫折與逆境的時候,尤其如果你活得夠久的話。

 

 

常與無常

 

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天遇上意外與無常,那有一部分是機率的問題(這機率並未達到需要讓人提心吊膽過生活的程度),但細心謹慎的人的確可以有效地降低意外風險。

 

常與無常,儘管無常難以預料,但我們還是要用〝常〞的心態與人生規畫,好好地活在每一天裡。

 

 

人生並不完美

 

話說人生並不完美,或者不完美的人生比比皆是。

 

所以要學習去接受人生的不完美,以及自己的不完美,然後,試圖在不完美之中,還能把人生過的趨近圓滿幸福!

 

 

適時地展現力量

 

需要的時候,可以適度地展現力量,甚至如怒目金剛

 

人生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或惱人的事情,也總會遇著幾回不可理喻的人,甚至是善於情緒勒索的家人等。

 

如果你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或甚至是小人等級的作為時,可以的話,先試著不用去在乎這些人的言行。

 

但如果實在很生氣時,也不需要太過於自我壓抑,適度的反應,包括表露情緒與發怒等,有時反而是健康或必要的。

 

當然,可能的範圍之內,就算是在生氣發怒的當下,也別失去了你的理智,仍然要能夠去權衡對方與自己當下的處境。

 

記得我講的是適度的憤怒,以及適度的展現力量,之所以強調是適度的,就是希望那反應的力度別過了頭,失去控制。

 

適度的憤怒,以及適度的展現力量,一方面是要表達自己內在的情緒與氣憤,一方面也的確是要給對方一點顏色瞧瞧,或者,較理性的說法是,讓對方能有機會學習要懂得去尊重他人,或是感同身受一番自己所帶給別人的困擾與惱怒,那可是讓人感到頗不舒服的。

 

這麼做,就如同金庸在天龍八部中姑蘇慕蓉家族聞名江湖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總之,需要的時候,不妨適度地展現力量,有如怒目金剛一般,令人敬畏!

 

 

懂得善用逆增上緣

 

在佛法中,「增上」的意思是「幫忙」。 有些緣分是從正面來幫助人,稱為「順增上緣」;另一種緣分則是用打擊來幫助人,則稱為「逆增上緣」。(網路查逆增上緣所得)

 

人生不可能一路順遂,一定會有不少的逆境,遭遇逆境時固然會感到挫折或難過,但其實,逆境有時也是機會牌降臨的時候(小時玩過大富翁吧)

 

懂得在逆境中求勝或思考轉變與創新的人,都有可能在逆境中被激發而躍進。

 

那麼,激發躍進之後,之前的逆境或挫敗就成了你的逆增上緣了。

 

我一生中也遇到過不少逆境,後來回想起來,的確都可以算是我人生裡的逆增上緣!(其中一則請參考我的桃花緣記,或在感情經歷挫折時所激發而寫下的文字。)

 

像我當初會提早退休離開公職,可以說也是受逆增上緣之賜。

 

而在我到桃園執業之後,之所以會從原來待的診所出來自立門戶,亦是受到逆增上緣的激發。

 

而這些轉變,回到當年來說都是苦澀煎熬的逆境,然而對我的生涯轉折與發展來說,卻都是件好事!

 

要善用這逆增上緣出現的契機,讓人生更能夠去發揮創造與自我實現,以達到那屬於自己的豐盛與圓滿的狀態。

 

 

 

 

 

 

30. 幸福法門的第十則說法:跟讓你舒適完整的人靠近;與讓你痛苦萎縮的人疏遠!

 

跟讓你感到舒服自在且完整提升的人靠近

 

所謂完整的自我乃包括舒適、自在,與良好的自我價值感,以及善良與正直….等。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都有一些特質,如當相處互動時,讓你感到自在舒適的,具有滋養性的,有助於讓自我趨於完整的,讓你感到愉快的,讓你覺得有價值的,且不時可以感受到正向與自我提升的經驗!

 

 

與經常讓你感到痛苦、萎縮或墮落沉淪的人疏遠!

 

遠離那些經常讓你感到不快樂或痛苦的人

 

相對的,不OK的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則是讓人不愉快的,不自在,讓自己感到萎縮或窒息,或是在相處互動時,經常會覺得自我價值感因對方的言行而滑落的….等等。(如愛批判、嘮叨或習慣性的責備等)

你周圍有沒有一些人,不論是家人、親戚,或朋友、同學與同事、主管等,總是讓你感到不舒服、不自在,如總是貶低你,批判你,或總是讓你感到痛苦難堪等等,對於那些經常讓你感覺有壓力與不愉快的人,包括那些經常會傷害你,或是會對你情緒勒索的人,就算是至親或舊識,甚至是你的家人,都試著盡量跟他們保持距離吧,如果有可能的話!

因為,這些人可能便是你痛苦與憂鬱的因。

 

與那些只會利用你的朋友疏遠

又或者,你有沒有一些朋友,每次跟你聯絡的時候就是要借錢,平常也談不上甚麼互動,因為本來也就沒甚麼好互動的。

類似這樣只會利用你的朋友,或許也列入保持距離的名單吧。

除非你就是喜歡借錢給他,那讓你感到快樂或有幫助到朋友的感覺!

 

 

把時間留給或浪費在值得的人身上

跟值得的人一起享受美好的時光,或一起度過艱苦的日子!

跟值得的人一起成長,一起歡笑或落淚!

為值得的人痛苦,因值得的人而快樂!

跟你所愛的人互相滋養,支持、安慰與互相陪伴,一起過日子!

而所謂值得的人,往往就是讓你感到自在、愉快、舒適與完整,以及會真心為你著想、付出與守候的人。

 

人生苦短,就把時間花在讓自己感到自在舒適與愉快值得的人與事物上吧。

 

不用勉強自己去做那些自己不想做,或不喜歡的事,或是去接觸那些總是讓你感到不舒服的人!

 

除非,你知道對方是在刻意栽培、訓練或是磨練你,要讓你成就一個更進步而壯大的自己,像是你以前的入伍班長,或是刻意訓練你武功的師父,亦或是有心磨練與提拔你的主管一樣!

否則,就把時間留給或浪費在值得的人身上吧。

 

 

 

 

 

 

 

31. 幸福法門的第十一則說法:經常擁有美好的經驗;增添福慧與力量

 

 

在生活中經常擁有美好的經驗,與增添福慧與力量之道

 

幸福其實是一種堆積,一種在人生旅途中美好經驗的堆積。

 

你看那自覺活得很幸福的人,他們其實會在生活中反覆經驗到美好的感覺。

 

而這些美好的經驗與感覺,有的需要自己去創造,有的需要自己放慢腳步細細地去體驗與品嘗。

 

當然,我前面所敘述的人生哲學與原則等,也都會對於這些美好經驗與感覺的發生有所助益。

 

其實大多數生活中的美好經驗是很細微的,例如說在吃晚餐時與家人輕鬆聊天的時光、每次跑完兩千公尺身心舒暢的時刻、瞥見晚霞的時刻、隨著音樂即興跳舞的時刻、嚐到美味可口的食物的時刻、因為認真工作而感覺良好的時候、捐完血的時刻…..等等。

 

我在前面所敘述的人生的十二棵樹,也就是要鼓勵人們從這十二個項目中去汲取其中的美好經驗,然後堆積而成為幸福的人生。

 

而我在本部中所提到的十二則說法, 則是讓人增添福慧與力量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擁有幸福美好的經驗,乃是遠離憂鬱的最佳良藥。

 

以前,在講座之中,我常會告訴聽眾,服用抗憂鬱藥,只能讓憂鬱的人不再憂鬱,但並不能因此就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如果他仍不懂得幸福與快樂之道的話。

 

其實,就我的臨床與田野經驗,還真有不少人,對於幸福與快樂之道的知識是頗為欠缺的。

 

然而,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生活中經常經驗到美好與幸福的感覺時,其實他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遠離憂鬱了。(內因性的憂鬱例外)

 

因此,當年,我會這麼跟聽眾說:從這樣的因與果來看,或許我應該把這講座的主題從【遠離憂鬱,擁抱幸福】,更改為【擁抱幸福,遠離憂鬱】!

 

意思是,當你學會如何過著幸福愉快的日子時,自然也就遠離憂鬱了。

 

 

經常去接觸與欣賞美好的事物,參與愉快的活動

 

能夠經常去接觸與欣賞美麗的事物或景色,以及多參與讓自己感到愉快的活動,自然能夠增添人生的幸福感。

 

這愉快的活動因人而異,有人喜歡獨處,自己一個人看書,或跟家人散步,有人則喜歡常常與朋友聚會與出遊,各有各的喜歡,各依各的習性,自在愉快便好。

 

就像每個人喜歡聽的音樂型態也不一樣一般,有人喜歡聽流行歌曲,有人則喜歡聆聽爵士樂或古典音樂,各取所好便好。

 

又如有人喜歡去看展覽,有人則喜歡去親近大自然。

 

有人嚮往山林,有人喜歡接近大海。

 

去看日出或日落,或常常仰望星空。

 

有人喜歡自助旅行的自由自在,有人則喜歡參團旅行的悠閒省事與不用傷腦筋。

 

有人喜歡呼朋引伴去唱KTV,有人則喜歡靜靜在家裡彈吉他或鋼琴。

 

當然,有人像海納百川,以上皆可,也是好極!

 

像前面提到,遭遇挫折,並感到憂煩的時候,去接觸與欣賞美好的事物或風景,或是去參與讓你感到愉快的活動吧,那也是快速而有效的讓心情獲得轉換的方式之一。

 

 

跟讓你感到自在舒適的人在一起,遠離那些經常讓你感到不快樂或痛苦的人

 

在上一章中,我提到,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經常是美好愉快的,還是痛苦煎熬,或焦慮憂鬱的,往往跟我們經常相處互動的人有關。

 

也就是那些讓我們感到自在愉快的往往是人,那些讓我們經常感到憤怒或沮喪地也是人。

 

於是我說,不論是家人、親戚,或朋友、同學與同事、主管等,那些經常讓你感覺有壓力與不愉快的人,那怕是至親或舊識,就跟他們保持距離吧;人生苦短,就把時間花在讓自己感到自在舒適與愉快值得的人與事物上吧。

 

不用勉強自己去做那些自己不想做,或不喜歡的事,或是去接觸那些總是讓你感到不舒服的人!

 

讓我們把時間留給相處起來舒服自在的人,值得為他付出的人,以及讓我們的人生更愉快、美好與幸福的人!

 

 

多種健康、正面與快樂的因,自然會多結喜悅與幸福的果

 

至於我們自己呢,盡量做個正直且善良的人,並多從事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

 

經常為自己的人生播下健康快樂的種子,將來自然會結出喜悅與幸福的果實!

 

像是我前面講的十二個重要的人生項目,就是要讓我們從中慢慢地汲取甜美的果實。

 

例如,

你在一個健康的身體與心靈的基礎上,又可以

經常從良好的居家環境中經驗到安定與舒適,

從工作或事業中獲得合理的報酬與適當的價值感,

且能夠經常從休閒活動中經驗到輕鬆愉快的時光,

又可以經常從親密關係中經驗到自在舒服的互動,

以及從親子關係中感受到生命的延續、創造與滿足,

又從大大小小的自我實現與成功經驗中感受到自我的發揮與價值感的提升,

也曾經從承受挫折與迎接挑戰中,經驗到自己的生命的韌性與力量,

又能夠從服務、參與、分享與貢獻之中經驗到感動與驕傲,

另外,有時還能從投資理財中獲得財富的積累

 

而這種種的,各式各樣的,來自各個生命元素的美好經驗之堆積的總合,不知不覺中,就是屬於我們的幸福人生了,不是嗎!那也是一種健康、均衡、充份、完整的自我與生命狀態!

 

 

增添福慧與力量之道

 

我在本書中的十二則說法,其實也就是為了要增添人們的福慧與力量,進而讓人們可以經常擁有美好正面的經驗,並走向幸福與圓滿之道!

 

幸福法門的十二則說法:關於幸福人生的幾項哲學、原則與提示

 

13.      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14.      善用中庸之道,過均衡的生活。

 

15.      活在當下,珍惜擁有。

 

16.      人生乃是一趟旅程,好好把握今生今世!

 

17.      家乃是喜悅或痛苦的泉源;讓家成為喜悅的泉源!

 

18.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的作息、運動,守時與提早出門,整理的習慣….

 

19.      少種痛苦的因,與懂得趨吉避凶;辨別是非善惡的心與守護正義的網。

 

20.      遇到壓力、挫折、問題與情緒紛擾的時候;願意迎接挑戰。

 

21.      瞭解人生的真相;需要的時候,可以適度地展現力量;懂得善用逆增上緣。

 

22.      跟讓你感到舒服完整的人靠近;與讓你感到痛苦萎縮的人疏遠!

 

23.      在生活中經常擁有美好的經驗;增添福慧與力量!

 

24.      新人生觀: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

 

這十二道說法,其實也都是讓人生增添福慧與力量之道!

 

 

 

 

 

 

 

 

 

 

32. 幸福法門的第十二則說法:新人生觀: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

 

前面提過,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把人類的需要與動機分為五個階層,從最底層往上依序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與情感的需求,而最上層則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其自我實現的意涵主要指的是一個人能夠發揮潛能,在某一個領域裡能充分的發揮,並獲得顯著的成就,像是一個傑出的大學教授、一位才華出眾的音樂家或藝術家,或是在運動領域裡出類拔萃的運動家等,依照馬斯洛的定義,都可以算是自我實現的人。於是像愛因斯坦、貝多芬、弗洛伊德、歐巴馬總統,若是如企業家張忠謀、郭台銘….等,在馬斯洛的眼裡,自然都可以算是自我實現的人。

 

然而,雖然自我實現是馬斯洛的五大需求裡的最高層,但顯然並不是當一個人在某一項專業或技能的領域裡,已經達到了出類拔萃的境界時,他的人生便已經圓滿與幸福了。

 

例如說,就繪畫的領域來說,梵谷應該已經可以算是一位自我實現的人了,但是他卻因為精神上的疾病纏身(到底梵谷疾病的診斷為何?有人說是精神分裂症,有人說是癲癇症,或其他器質性精神疾病….),人生過的可並不幸福如意。

 

又如曾經在球場上不可一世的高爾夫球選手老虎伍茲,在球場上算是叱剎風雲,名利雙收,卻在親密關係上出現了嚴峻的狀況,而老虎伍茲與多位虎女郎的關係,其實某種程度也反映了其心靈層面的狀況與問題,顯然需要去誠實的面對與探索。

 

由此可見,單是依靠一個人在某些專業與技能領域的傑出表現,並無法就此成就一個人的人生幸福,

 

我甚至認為,之於人生的幸福,成功經驗或是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實現雖然重要,但其重要性的排序乃在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等項目之後。

 

 

 

 

 

 

 

 

梅子所主張的乃是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觀

 

所以,說起梅子與馬斯洛各自在主張自我實現上的差異時,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比較是強調在某一個專業或技術的領域,將自己的能力作充分之發揮。所以是某個專業領域的成功,可以帶來高度的成就感。

 

而梅子所主張的自我實現,則是指在人生的各項領域裡,都可以充分的耕耘、灌溉、滋養與發揮。

 

因此,我所強調的並非侷限在某一種專業或領域裡的那種極為傑出與出眾的表現,雖然那的確是項非凡的成就。

 

也就是說,我所主張的乃是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而這樣的主張所強調的乃是人生整體的耕耘與豐盛,其所帶來的將不只是事業或專業上的成就感,而是人生的幸福與感動,一種更深刻的滿足感。

 

 

梅子的《新人生觀》: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

 

是以,梅子在下所主張的人生觀乃是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也就是說,自我實現不再是指一個人在某些專業或技術領域,或是事業上的成功與傑出成就,而是指一個人能夠讓身體、心靈、工作、休閒、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居家環境、自我實現、朋友、理財投資、服務參與分享奉獻,以及靈性經驗或人生的整理與整合等各方面都能夠充份而均衡的發展,並逐漸地趨向更美好與圓滿的狀態!

 

再配合著我在這部裡的十二則說法,尤其是其中的三則人生哲學:

一,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二,善用中庸之道,過均衡的生活。

三,活在當下,珍惜擁有。

 

以及其他說法中所提及的原則,活出燦爛豐盛滿足的一生。

 

就我個人的經驗、觀察與思考,倘若一個人能夠達到梅子在下所說的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之狀態時,那麼他往往就會自然地呈現出一種靈性和諧的境界與特質,這個時候的他,不需要刻意再去追求任何靈性的標的,也不需要去進行甚麼特殊的修行,便已經達到了許多人所追求的那種靈性和諧、愉悅與圓滿的狀態或境界了。

 

 

勤於灌溉與照料生命中的大樹

 

讓生命的大樹能夠從種子發芽成幼苗,然後不斷的茁壯與成長。

 

幸福人生的十二棵大樹

 

v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v健康的心靈;誠實的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善待自己

v擁有一份適合且懷有熱情的工作

v均衡而愉快的休閒生活,讓自己能夠經常擁有放鬆愉快的時光

v自在和諧的親密關係;能夠誠實而開放的溝通

v輕鬆且具滋養性的親子關係:陪伴孩子愉快的成長

v舒適的居住環境

v自我實現;在某些領域持續的投入繼而擁有成功的經驗

v朋友:友善、自在、愉快,可以適時的互相陪伴、支持,互相鼓勵的人際關係

v投資理財與財富管理

v服務、參與、分享與貢獻

v和諧滋潤的靈性狀態與人生的整理

 

 

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人生的重要項目中都能夠適當的灌溉與耕耘, 而逐漸地讓其從小樹成長成大樹,這種狀態,就是我所謂的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

 

 

想想你的人生有幾棵大樹

 

每一棵樹的意義、重要性與優先次序如何

 

目前有哪幾棵樹是枝葉茂盛!

又有哪幾顆樹是貧瘠而有待灌溉與照料的?

 

 

有可能讓自己的人生在個人、家庭、社會、宇宙之間取得一種和諧的狀態嗎?!

 

 

 

 

 

幸福法門的十二則說法:關於幸福人生的幾項哲學、原則與提示

 

25.      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26.      善用中庸之道,過均衡的生活。

 

27.      活在當下,珍惜擁有。

 

28.      人生乃是一趟旅程,好好把握今生今世!

 

29.      家乃是喜悅或痛苦的泉源;讓家成為喜悅的泉源!

 

30.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的作息、運動,守時與提早出門,整理的習慣….

 

31.      少種痛苦的因,與趨吉避凶;辨別是非善惡的心與守護正義的網。

 

32.      遇到壓力、挫折、問題與情緒紛擾的時候;願意迎接挑戰。

 

33.      瞭解人生的真相;需要的時候,可以適度地展現力量;懂得善用逆增上緣。

 

34.      跟讓你感到舒服完整的人靠近;與讓你感到痛苦萎縮的人疏遠!

 

35.      在生活中經常擁有美好的經驗;增添福慧與力量!

 

36.      新人生觀: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

 

這十二道說法,其實也都是讓人生增添福慧與力量之道!

 

 

 

新人生觀:

人生整體的自我實現:活用幸福人生的哲學,勤於灌溉生命中的大樹!

 

 

 

 

 

 

我的十二棵大樹

 

1.          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我雖然有飲食健康的觀念,吃得還算健康,但在外工作,外食的機會頗多,也有營養過剩的情形,還經常買滷味當消夜,以前也喜歡吃麻辣鍋與泡菜鍋等重鹹口味的食物;又精神科看診的工作型態會不自覺的久坐,且看診乃屬於高壓的工作,這些都可能是導致我近年來高血壓的原因,目前在規律服藥控制中。飲食與運動方面都需要繼續的關注與加強。

 

2.          健康的心靈;誠實的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善待自己:性喜獨處,或過著單純的居家生活,但情緒個性都還算是穩定,擁有一個安定的心緒,且情緒不太會失控,雖然偶而會因噪音而感到煩躁;常能感到輕鬆自在與愉快等,且有著不錯的自我價值感。

 

3.          擁有一份適合且懷有熱情的工作:精神科醫師是我在大學時便立定志願的抉擇,至今無悔,不過我們目前診所從早到晚看診的型態,有時的確是燒腦累人了一些。但說來,這是一份我做起來得心應手且富有熱情的工作,且不乏有成就與滿足感的時刻。

 

4.          均衡而愉快的休閒生活,讓自己能夠經常擁有放鬆愉快的時光:住花蓮的時候,我與家人常去海邊散步,也常去美崙田徑場、美崙山等地方去散步。

我人生有好幾次精彩的旅行。不過這幾年的看診生涯,讓我的休閒光減少了許多。

 

5.          自在和諧的親密關係;能夠誠實而開放的溝通:在婚姻中曾與Tanya誠實的面對與溝通過關於我們在婚姻中的種種狀態,並能繼續保持著和諧與開放的婚姻關係。

 

6.          輕鬆且具滋養性的親子關係:陪伴孩子愉快的成長:三個女兒成長的過程,我幾乎都沒有錯過,事實上,那是我人生裡的重要時光,充滿了歡樂、感動與滿足!

 

7.          舒適的居住環境:花蓮寬敞舒適的透天厝,桃園的景觀大廈。

 

8.          自我實現;在某些領域持續的投入繼而擁有成功的經驗:在精神科公職醫師的階段,便不斷對於心理治療的學習與實務上投入,後來有機會出國進修,更是一償宿願的珍貴經驗。而幾年前離開公職醫院之後,展開了自己執業看診與做心理治療的工作模式,更是我在工作與事業上繼續自我實現的進程。包括了我現在利用空檔時間繼續整理我的文字準備出書等,也都是自我實現的一部分。

 

9.          朋友:友善、自在、愉快,可以適時的互相陪伴、支持,互相鼓勵的人際關係:我是一個重視居家生活的人,且喜歡把大部分的時間跟孩子們共渡,也因此,在成家立業,尤其是女兒陸續出生之後,我跟朋友的互動就越來越少了,這也是個很自然的過程。如今的我,除了跟家人相處,以及工作以外,其實也很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時光。像有些人性喜社交,我顯然並不屬於這一類,反而帶有點孤僻的性格,但這也沒甚麼不好,每個人的人生,自己過得自在便好。

 

10.      投資理財與財富管理:這是我的弱點,曾經在高雄買了房子, 後來價錢攔腰砍半賣出,但後來買來自住的房子似乎都買對了,其他對於股市等投資我是一竅不通,興趣也不大,這方面,就靠Tanya來補我之短了。

 

11.      服務、參與、分享與貢獻:精神科的工作是一門很需要用心與耐性的專業,關於這點,我自信做的還不錯,這乃是我對這個世界服務與貢獻的一種方式,書寫呢,自然也是自我實現的一部分,當然也是為了更多更廣泛的分享與貢獻。

 

12.      和諧滋潤的靈性狀態與人生的整理

 

我的自我實現,還包括我在43歲時,曾寫了一本可能會發表的文字,還去錄了一張歌唱的CD,把我43歲那年的聲音記錄了下來,其他還隨興地寫了幾首歌,包括譜了幾首愛情之歌,創作了三首女兒之歌的小品,還為幾首中國的詩詞譜了曲子等。

 

Tanya一起完成的美國東西橫貫的公路之旅。

跟妻女一起完成的大阪東京自助旅行。

 

認真的談過幾回戀愛。

 

好好的經營了一個家。

 

我把自己過去多年來寫下的文字也做了整理。

 

 

 

 

 






綜論

 

核心圓:健康的身體與心靈

第二圈:工作、休閒、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

第三圈:居家環境、投資理財、自我實現、服務分享與奉獻

第四圈:靈性與朋友

 

三項人生哲學

 

第一則:參考中庸之道,過均衡的生活

 

第二則: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第三則:活在當下,珍惜擁有

 

這三則人生哲學,其實沒有固定的次序之分,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與狀態,我們可以隨時彈性的調整其順序!

 

 

我所謂的自我實現的人生觀,乃是在人生的過程中,將上述的十二個項目,

核心圓:身體與心靈

第二圈:工作、休閒、親密關係、親子關係

第三圈:居家環境、投資理財、自我實現、服務分享與奉獻

第四圈:靈性與朋友

逐漸的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比如說你對自己的身體與健康感到滿意嗎,如果不滿意,那麼如何去擁有讓自己感到滿意的身體與健康狀態。

 

又你對自己的工作或事業滿意嗎?如果仍不甚滿意,那麼又如何去發展出令自己滿意的工作或事業的型態與樣貌?!

 

又你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感到滿意嗎?或者你想要擁有的感情或婚姻的內涵為何?而你與另一半能夠透過充分的溝通,以達到讓自己與伴侶成為彼此親密關係真正的主人的境界嗎?

 

這些都是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的範疇。

 

至於活在當下與珍惜擁有呢

 

其實我們不論是在工作或休閒,或與親密的伴侶在一起,還是與孩子相處互動時,都應該要活在當下,工作時便認真專注的工作,休閒的時候,好好的享受休閒的時光,與伴侶或孩子在一起,也能投入與珍惜一起互動的時光,這便是活在當下了。

 

這些活在當下的時光,讀者可以在我的旅人之歌,或其他記錄工作與居家生活的文字中,處處可見,又闡述活在當下的書籍,書店裡的書架上實在也不少,我這就不再多說了。

 

我的幸福法門,盡管陳述的不盡完善,仍願與各位分享之!




附錄:

寫給失眠的你

 

 

 

 

留言

熱門文章